美文网首页才疏学浅学院读书
【读以致用】慢读《思考,快与慢》3——认知升级,与99%的人产生

【读以致用】慢读《思考,快与慢》3——认知升级,与99%的人产生

作者: 谋略那些事 | 来源:发表于2017-04-29 22:42 被阅读0次

    在 【读以致用】慢读《思考,快与慢》2中讲述了我们大脑思考方式中的系统一的运作方式,以及系统一和系统二的一些关联。系统一在效率上无疑有很大的优势,但是不是那么客观逻辑。而系统二虽然效率底下但是却精准又严密。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系统一占据我们主要的思考方式,是否能够有方法让系统一既能够有系统二思考精准有同时保留本身的效率呢?下面将为你介绍我在读《思考,快与慢》过程中的一些个人感悟。

    阅读下文你将会get到:

    1.人的差距体现在认知,认知差距取决于注意力。

    2.利用反思找到系统一和系统二中的那个点;

    3.认知升级的刻意练习,形成系统二到系统一的循环。


    最近在得到APP上更行了猎豹CEO傅盛的认知三部曲。其中有句话说的特别好,人与人的差别就是认知的差别。其实不难理解这句话,我们有的时候知道自己的发小、同学、朋友突然变的成功了,我们会说他聪明、会刷嘴皮子、会搞关系等等。但是这些都不是原因,而是认知的体现。认知其实就是看待事物的方式。

    认知的构成在前两篇文章中提到过不在赘述。那么在构成认知的时候时候,为什么同样的信息会有不同的认知构成?以前我也一直在寻找这个答案。最初我认为是自己知识不够懂的太少,后来看了很多碎片化的知识已然效果不是很大。于是又听到一个说法是要读书、系统化的知识,但是坚持下来依旧是如此。再后来开始写作,断断续续的码字,更多是写在纸上,似乎有点效果。后来我才明白我的这些努力不是没有用,而是我没在“状态”。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心流,忘记是哪个博士提出来的。意思就是在做一件事情的是完全投入,心无杂念,感觉不到时间的流失,并且身心愉悦甚至一点疲劳都没有。我发现我在写作和写论文的时候最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在心流状态下效率和质量完美处于最高效率,前提是注意力完全的投入。这里我做一个假设注意力的集中能够极大影响到知识的摄入进而影响认知的构成。

    提到注意力不得不说到一个控制力,它就像可充电电池一样,每天我们集中注意力时,控制力就看是下降。突然出现一个信号刺激,让我们注意力转移,再转移回来,控制力又会下降一大节,当然还有很多事情会让我们的控制里下降,最著名的就是小朋友抵御甜品的实验。因此我们在全身投入做事的时候,控制力是在不断下降的,也有为抵消外部影响注意力加速控制力下降。当下降到一定的时候就是神游天外的时候。如果仅仅是控制力下降倒还好,关键是当注意力被分散了,脑海中形成的完整的思绪被打断,想再接回去就难了。

    因此我个人认为,注意力高度集中能够进入心流状态,让大脑的思绪尤其是系统二处于连续的、可控的、有指向性的工作状态中,产生的认知比注意不是那么高度集中状态绝对更有深度。当然同时需要高昂的控制力来为自己的注意力保驾护航。这也是番茄工作发为什么要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的一个因素之一。


    过去经常混淆反思和总结是一回事,后来在读了成甲的《好好学习》后对什么是反思有了颠覆性的认知,见五招构建你的反思模型。但是在看了《思考,快与慢》后,对大脑的运作方式有了更新的认识,也明白了为什么成甲提出的那套反思方法的深层逻辑。

    系统一虽然快,但是慢下来来以来能够发现系统一得出结论的依据。系统二能够控制和感受到思考的过程。但是系统一和系统二都是调运大脑内存量的知识、经验去解释应对问题。那么反思就是针对我们调用的解释问题的知识和经验本身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和经验过程的思考。

    我们几乎所有人都有总结的能力,技能从好的事情总结成功的经验,也能从坏的事情总结教训。如果同样一件事情,用同样的方法做两次出现相反的结果,如何去总结呢?如果稍微细心点,可能会发现,总结的关注点不应该停留在做这件的事情的方法上,而要停留在事情本身上了,即对事情本身的分析。认知亦是如此,只有把事情认识到位,才会有正确的方法。

    看起来认知的反思好像很难,其实很简单,就是几个问题的连续追问的事情:

    (1)我产生这种认知的依据是什么,那些是情绪因素?

    (2)这些依据我是怎么形成的,是否具备通用、普遍性?

    (3)与这些依据相反的依据会得出什么认知?

    (4)如果我要产生现在这种认知能否再提出更多依据,比如说?

    利用上面四个问题,可以发现认知中的问题,不过要记住的是,认知中一定要消除情绪的影响。很可惜,计算知道自己认知中有缺陷、需要修正,已然很难改变现有认知结构。


    回到“人与人的差别就是认知的差别”这话,难道认知差别一旦形成就无法改变吗?答案当然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在生活中利用现有的认知去思考、总结、反思又新的认知,以此不断循环,形成了复利效应。

    0.001累积的的差距

    想要产生认知复利效应这个结果很容易,但是产生要产生这个如同公式中相差的0.001却很难。不过一切困难在刻意练习上面都不算困难,同样的认知也能可以。

    刻意练习有三点,在拉伸去练习、练习时间要长、时刻反馈联系情况。认知练习不像其他的技能练习,每天能够有大量的时间和机会去做。但是认知不一样,它停留在思考层面,与技能练习的务实比起来,它更务虚。这个时候需要用到刻意。

    技能的刻意练习基于已知知道联系什么,有具体的方法和套路。而认知的刻意联系,是刻意使用新认知。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如何联系?只要是自己接触到的事情,就假设自己现在要做,在脑海中首先会出现困难、难点,然后调用积极主动的认知,分解任务、找到理论上的方法,就像把如何把大象装冰箱一样分解。

    认知的刻意练习不宜同时多个进行,同时进行两三个就不错了。认知刻意联系的过程本身就是主动指引思考的过程,他发生在系统二上,但是经过不断的刻意联系,形成一种习惯并反馈到系统一上。当持续一段时间后,能在不经意的应用上新的认知,并且在自己的日常反思中发现痕迹,那么就是刻意练习成功了,相信复利的效应已然开始累积。


    总结:

    (1)想要和99%的人产生差距,需要投资在认知升级上。

    (2)使用四个小问题能够发现自己认知中的不足

    (3)短时间高度注意力集中产生认知比长时间注意力分散产生的认知更有深度

    (4)刻意创造条件使用新认知,形成认知结构更新最终产生认知差距的复利效应

    未完待续······

    预告:没得预告了,输出倒逼输入,现在正在输入中······

    END

    文/四季道

    如果觉得今天的文字希望能够对你有用,就亲关注我或击下方爱心,如果可以请转发让更多的朋友能够看到。

    你的回复、喜欢、转发是我坚持、进步的源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以致用】慢读《思考,快与慢》3——认知升级,与99%的人产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wft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