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做《神秘的书,社会人心运作手册》,感觉受益匪浅。
特别是清晰了自己的社会阶层,以及该如何奋斗。
今天想写一下,社会阶层是如何形成的,如有朋友想要电子书,可以关注公众号,私信我。
阶层现象:
阶层是一个客观现象。它怎么形成,又有什么奥秘呢?
在一二线城市,小区是观察阶层的一个很好的场景。因为不同的小区,或同 一个小区的不同区域,体现了阶层的分布。
我想以广州的一个小区为例,来说一下。
小区很大,大概从1998年就开始修建。那正是福利分房时代走到尽头的时 期。
那一年修建的是第一期,叫A区。这个片区或许是为了解决当时一些国有企业职工的住房问题。这个片区房子面积并不大,楼高也不过7层,一栋挨着一栋,现在已经显得有些陈旧了。这个片区没有绿化,更无大门。
2002年后,又开发了 B区。这个片区也是为了解决诸如学校、医院等国有 事业单位职工的住宿问题。房子明显比A区好,并不显得拥挤,外墙厚实一些。不过,它和A区都是楼梯楼,区别在于有了简单的绿化,后来,有几栋楼在外 面装了有保安看守的大门。
接着,2005年后,C区岀现了。它完全是商品房了,是电梯楼,楼与楼之 间的空地上进行了很好的绿化。房子外观漂亮,而且面积较大。同时,门口有像 样的大门和保安,颇具中产阶层小区的风范。
和D区比,C区就光芒暗淡了。B区显得非常普通。A区呢?不好意思,在 强烈的对比中,它就像是“贫民窟”。
D区房子不多,一共只有四栋房子,但房间面积都很大,超过144平方米, 按广州市的标准,属于“豪宅” 了。这四栋房子外观厚实漂亮,其中两栋有几十 层楼高,雄踞于整个小区中央。住在里面的人,应该挺有在高端俯视其他片区居 民、感觉自己大气上档次的心理体验。
和别的片区不同,在D区内部有很大的漂亮花园。它的大门门禁上有自动 识别系统,且还有保安,外人根本无法进入,不像A区没有任何安全上的防御 设施,以及B、C两区形同虚设的设施。
这个小区由于地处繁华地带,交通方便,流动人口很多。因此,对阶层的分 析,包括了租住的流动人口和业主。
A区
A区的业主,绝大部分已经在别的小区买了房并搬了岀去,把房子租给了 流动人口,比如外来卖菜卖肉的小生意人(往往是一家丿L口),以及美发店、美 容院、快餐店等的打工者(群租,雇主支付房租)。剩下的业主,是在别的小区没有买房的。
从阶层上说,在这个小区居住的人,大致属于“底层”这个概念。
似乎和社会利益链中的地位对应,他们在小区里所“分配”到的,也只是整 个小区的公共资源,比如可以用来散步的公园、道路、健身的器材、游泳池。他 们无法分配到三种有价值的资源:安全、较好的绿化、安静。
B区
B区的业主,作为广州市民,大部分也在别的小区买了房,把房子租了出去。仍然居住在此的业主,以及在此租住的人口,大部分是在公司或事业单位工作的, 已经不是底层,更多是中产下层。
在这个片区停有很多小车,可也只是很一般的车。这说明,他们在利益链上, 已经摆脱了下端的位置,可也不会超得太多。
他们在小区里所分配到的,除了公共资源以外,对安全、安静、简单的绿化 这些资源,一定程度上已经能够分配到。
这是一个深刻的隐喻,放在整个社会的利益分配上,当中上层切走大块面包 时,他们也能够得到一些面包屑。而也因此,他们的抗风险能力并不高。
C区
居住在C区的居民,无论是业主还是租住人员,以国企、私企中层以上管理 人员、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小生意人、航空公司人员,以及一些公务员为主。
这些人,大致是强中产下层,以及中产中层。
他们在社会利益链上的位置并不算低。虽然不是游戏规则的制订者,但作为 分面包的人,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
他们在小区里所占有的,除了所有人共享的公共资源,还有一定程度上的安 全保障、安静、很好的绿化。
D区
D区是豪宅,拥有非常好的设计和绿化。大门口的保安就可以知道,居住在 这里的人,基本是中产中层起步了,主要是中产中层和弱中产上层。
这些人以政府官员、中小企业老板、炒房者,以及大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为 主。当然还有一些在中国做生意的老外(他们不是中国人,我对阶层的分析不包 括他们)。
这个片区的居民,在利益链上的位置已经很不错。他们当然还不是游戏规则 的制订者,但有很强的博弈能力,以及参与资源分配的机会。似乎正是如此,在 小区里,他们所享受的安全、安静、绿化的资源,其质量是C、B两区的居民无 法相比的,A区的居民则干脆就没有。
把这个小区放大到整个社会。
我们可以下看到,资源在不同的阶层中,其实有不同的分布。阶层越低,越 需要依赖于公共资源;阶层越高,越拥有私人的资源或“小群体资源气同时, 阶层越低,获取稀缺资源的机会就越少,阶层越高,获取稀缺资源的机会就越多。
这就是阶层现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