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志
导读四十五|《哲学起步》

导读四十五|《哲学起步》

作者: 罗益明 | 来源:发表于2020-02-19 20:00 被阅读0次

个人本以为此书是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邓晓芒先生为法律系本科生所做的哲学导论课程的讲稿便不觉得难读,不曾想,自己还是在花了整整一天且费劲脑力的情况下,才勉强读完全书,不过,也恰恰是因为在阅读本书过程中遭遇到了智识上的挑战,才使得自己最终能够获益颇多。

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作者试图从人不仅是制造、使用工具的动物,更重要的携带工具的动物,这一新论点出发,不仅解决了人的本质,人的精神等哲学问题,也建构起了一套属于作者自己的哲学体系雏形,更为关键的是这一套理论体系,给哲学上那所谓的三大追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给出了一套较为实际的参考答案。

不过,提到这三大追问,就不得不提及这三大问题的提出者,个人最初原以为这三大追问是哲学史上哪位大哲提出来的,不曾想,居然是法国的一名大画家高更的名言,而且此人之前还是一名股票经纪人,后来转行成了画家,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并非正统的哲学家,却给哲学界出了一个大问题,而且不仅是哲学界,对于每个人而言,这都是一个悬置在个人心中的大问题。

只是常人往往不加考察这三大问题,甚至只是视为日常生活中空闲谈资的打趣之语,不过,这也实在不能怪罪常人,毕竟,我等常人,平常不得不沉浸在俗事中,若有空暇时间,也便只顾自在逍遥,好打消终日奔波劳累之苦,哪有真正的闲瑕与心思沉浸在这三大问题中,更何况,即便有此闲瑕与心思,又怎么确定是正确的思索,而非凭空妄想呢?

可这三个问题毕竟与我等生而为人息息相关,若自己是那山间的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才不用操心这个问题,可对于人而言,理清楚这三个问题,便能帮助自己找到活在此世的来由,坐标,价值,故如此,实有必要,阅读本书来为自己心中的这三大问题解惑。

那么,这本书恰好就是仅仅围绕这三个问题试图做出的回答。作者首先将这三个问题,用哲学语言表述为人的本质问题,自我意识的本质问题,自由的本质问题,其次,一一深入系统地探究这三大问题,并最终回过头来解答了那三大问题。


第一个大问题,“我们从哪里来”对应的是人的本质问题,要解答人的本质问题得从三个方面加以深入考察,第一,人的起源,第二,人的历史,第三,人的精神。对于第一个方面,人的起源,根据现在考古学,人类学家,分子生物学家等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得出的较为科学的结论是,人类全都起源于大约三百万年前东非大草原上的南方古猿,而中国人的元祖是大约据今五万年前非洲某一族人迁徙而至。

不过,理清楚这一点,对于理解人的起源还远远不够,还得进一步考察人的定义以及人的语言,对于人的定义,作者考究并综合古代中西哲人以及现代科学家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认为“人是制造、使用和携带工具的动物”,这个定义看起来似乎并无何等高明之处,但重点在于“携带工具”上。

在作者看来,既往的学者大都忽视了这一现象,但在他看来,人类会“携带工具”这一点至关重要。从哲学的角度考察,正是因为人会携带工具,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结构发生了革新,自然对于人而言,不再是外界的,陌生的,而是成了人类制造出来且可自由支配的一部分。对比之下,黑猩猩则不然,他们确实会制造,使用工具,但不会携带工具,他们用完便扔,与自然的关系依旧是外在的,陌生的。

根据这一定义,便可以进一步推导出人类的手脚分化及直立行走。正是因为手早携带工具,手脚开始分化,而且工具在帮助人类猎取动物以及防御动物的功能上,都足以抵消人用四肢奔跑,攀爬树木的功能,故如此,人类学会了直立行走。

再则考察人类语言的诞生与携带工具的关系。从哲学上看,人类正是因为携带工具,使得人与自然的直接性与间接性全部打通,并且人有意识的把间接性的东西纳入直接性,并用直接性统摄间接性。这个从理论上看比较抽象,举个简单例子便可明了,人用一直携带的工具石斧砍树。直接性体现在石斧上,间接性体现在树上,但石斧的原料与树相同,都是自然物,因此,直接性又与间接性完全相通。

那么,这种用一个工具可以触达多个目的行为模式,从广义上而言,就是“符号”。所谓符号,即是那种直接性与间接性的统一体。

从语言上而言,人的语言也是一种符号。举个例子而言,看到面前有一物,我们知道这是西瓜。我们可以用西瓜这一概念,给所有符合西瓜的这一外界事物命名,对比之前人类的行为模式,西瓜的间接性,意味着可以用符西瓜这一概念视为工具,直接统摄所有符合西瓜的事物,西瓜的直接性指的是这一概念就直接来自于外界事物,而西瓜本身这一概念,就是直接性与间接性统一的符号。


这是从哲学角度以及符号的定义上考究了“携带工具这一行为模式与语言的关系”,另外,也可以从心理学角度考究,作者参考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发展理论,将原始人类在未发展出语言,但在携带工具时,视为现在人类两岁之前,这时候是运动与知觉的某种协调模式,叫“感知运动图式”,而这种感知运动图式,又在人的心理进一步外化成语言表达。这是从心理学角度,考究行为模式如何内化为人脑海中的感知运动图式,而感知运动图式又进一步外化为语言表达。

透过这两层分析,不仅可以发现,携带工具与语言符号的紧密联系,也可以得出携带工具以及语言表达都同属于人运用符号的能力,人在运用这两种符号的过程中,不仅打通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媒介,也使得人具备了一定的概念抽象能力,而这恰恰就是理性发韧之端。

第二个方面,人的历史。所谓历史,有两层含义,第一,由过去的事件所组成的历史,第二,对这些事实或者事件的描述,即历史的讲述。对于第一层含义,可以从人携带工具来看,人携带工具的过程,就是一个保存,传承事件的发展过程,对于第二层含义,可以从人的语言发展来看,人类对事物的命名,讲述,表述,交流,就构成了对历史事实的描述。因此,透过人的工具系统以及人的语言系统,这两点来看,历史就是人。

那所谓的历史学,就是人学,或者更具体一点就是研究人性之学。从这个角度来审视历史,可以破除一些关于历史学的大问题,在这仅列举一个问题,即历史究竟有没有客观真相?在作者看来,许多人认为没有所谓的历史客观真相,是在于他们将历史的客观事实完全等同于自然科学上的客观事实,但实际上这忽视了历史事实背后人的精神状况以及人性的发展层次,这在作者看来是渗透了主观性的客观性,从这个角度才能发现历史事实的真相。

第三个方面,人的精神。所谓人的精神,在作者看来,一言以蔽之,就是自我意识在“知、意、情”,也就是知识、意志和情感三个方面,所建立起来的“真、善、美”。在这,首先得先讨论一下何为自我意识。所谓自我意识,就是把自己当作对象来看,同时又把对象当作自己来看的意识。通俗点而言,就是一个人既能反思自我,又能换位思考。

那人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步呢?原因在于人的语言。人的语言让彼此之间能够认同交流,也让自我能够分化。在这样一种能够把自我当对象看,又能把对象当自我看的思维训练中,人类学会了主动与世间万物发生了某种联系。人类可以通过移情或者拟人的方等方式给非人化的对象命名,从而构建起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紧密联系。


其次,分别探讨一下知识,意志,情感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知识。知识是在人有了自我意识并透过命名将直观表象,记忆表象等各类表象,抽象化为某种更高级的表象,即无论处在何等时空,都普遍存在的概念后,才出现的。

这跟前文提及的人会运用符号的能力有密切相关,首先是人在制造,使用,携带工具过程中,人逐渐意识到可以将大自然全部视为自己自由支配的对象,于是便会对自然万物都充满好奇及感兴趣,因为这跟自身密切相关, 即便当下没什么用处。

那么这就孕育出来了人超越当下功利的好奇心,求知欲,惊异感,而这可谓是哲学起源之滥觞。而哲学是西方诸学科之母,是人类运用理性去追寻真理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孕育了诸多知识,也发掘了诸多真理。

第二个维度,意志。所谓意志,是指人在有了自我意识后,运用理性将欲望在行动层面加以控制并升华为更高级的思维活动。这可以帮助人在实践行动中,帮助人类设计自己一系列行动的步骤及程序,也可以帮助人类推迟或延迟达到最终的目的。那么,这如果落实在人际关系或者群体中,就跟道德上的善密切相关了。

所谓道德上的善,即是人类群体中诸多自由意志所协调并最终达成的共同意志。但是,在最开始的时候,由于生存的需要,所谓的共同意志,并非人在自由意识之上的自觉行为,而是依靠上帝或者圣贤的既定法则,直到康德提出,道德的本质是建立在人的自由意志的自律之上的。而所谓自律,就是自己给自己建立规律、建立法则,自己遵守自己的规律、自己的法则。这才第一次从形而上的层面给道德提供了理论依据。

所以,从这个角度审视意志,其实可以发现意志在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层面的作用及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基于康德对道德本质的看法,可以发现基于自由意志所指引,可以去追求最高级的善,即“gczy社会”。

第三个维度,情感。在作者看来情感与情绪不同,情感是在情绪之上,是在人有了自我意识后,产生了交流的对象,才出现的。而情绪则是不指向外部对象的内在体验,是由生理刺激产生。而这最关键的区别,在于对象。


从这个角度而言,情感本质上是需要共鸣且透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那么人类发展过程中,所谓的艺术,就是人表达情感语言的媒介或者说是情感的对象化。而人们从一件艺术品中感受到的美,实际上就是对象化的情感。在审美的过程中,识别了作品中创作者的情感语言,并与作者达成了共鸣。

其实,对于人的精神,最简单的概述,还得落实到“携带工具”上,正是因为认识到了携带工具,用意志控制自己不丢掉工具,以及自己倾注在工具上的情感,才构筑人类早期的精神生活,或者劳动意识。如果从这个角度考究,就会发现人类的精神属性一开始就包含在物质生活中,只不过最开始它被物质属性所遮蔽,待到生产力的提升,精神属性逐渐大方光彩,因此人类社会的终极目的必然是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相统一。

第二个大问题,我是谁?对应的是自我意识本质的问题。 需要从自我意识的基本结构,自我意识的辩析,自我意识的自欺,忏悔与真诚四个方面加以考究。第一个方面,自我意识的基本结构,即超越与反思。所谓超越,就是把对象看成自我,所谓反思即是把自我成对象。

那么,对于自我意识的形成,第一步,就是超越,也就是自己用自己的意识去理解世界,就有了个人之外的对象世界。第二步,就是反思,就是从对象世界中看到自我后,把这个自我也视为对象,不断考究,至于构建自己与对象世界这一通道的就是语言与共相,而且这个过程是动态循环发展的过程,这也就是意味着探究自我是一个无限深入的过程。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反思,并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反思,比如反思自己某一行为是不是符合孝?因为这是将已既成的思维观点作为自己内在的判断标准,而真正的反思,是透过在实践中对对象及他人影响过程中不断推究自己内心的过程,这个过程没有尽头,也没有一个某个圣贤或者外界给定的既定不变的思维观念标准。

第二个方面,自我意识的辨析。所谓自我意识,即把自己当作对象来看,把对象当作自己来看。这看起来似乎矛盾,实际上自我意识是我意识是包含在意识之中的更高的一种对象意识。这个看起来比较费解,其实我们可以在脑海里把自我意识想象成提线木偶后操纵的人或者潜意识。

自我意识是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孕育出来的,而且自我意识也受语言所控制,由于语言自身在发展中,于是人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第三个方面,自我意识的自欺。因为自我意识的本质是一个人不得不把对象当自己看,把自己当对象看,可这是矛盾的,但又不得不如此,所以人会假装相信某些东西,还有的人会把本属于自己的责任推向给对象,最现实的例子是艾希曼,他当年把几百万犹太人s了,可他觉得自己无罪,没有任何责任,因为他认为这都是上边的命令,自己完全就是无条件执行的,他没有真正的自我,他的自我就是他的对象上级。

对于这种自欺该如何是好呢?作者提出的办法就是运用辩证理性的方法。所谓辩证理性,发现自身的矛盾,并从矛盾的冲突及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己逐级的跃迁。也就是说,人要处在不断自我怀疑及反思的过程中,并不能够一次解决,比如自己反思一次到良知,那就是一次性解决。

而且辩证理性意味着,人可以利用自己所处的对象世界改造自己,也可以用自己去改造对象世界, 对象世界处在不断流变的过程中,而自己也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对于一个真正具有自我独立意识的人而言,肯定会意识到这个世界当中,那些崇高的理念,真,善,美,并不是真正能够完全具现到现实生活中,但人可以不断从行动中去追求,拷问,质疑,逐步去创造,这才是从人的矛盾中,自欺中,有限性中获取的积极效益。

第四个方面忏悔与真诚。正是因为自我意识中包含着自欺,所以有的人会选择用行动践行一条惭悔之路通往真诚。在践行忏悔之路之前,人必须意识到遗忘与说谎,所谓遗忘,是过往某个阶段的自我并非真的完全达到了真诚,那只是那个时期各种条件要素下有限的所谓真诚,所谓说谎,是过往自己所谓的真话都不能完全视为真话,那只是一种试探,意图,甚至是谎言,但恰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还要选择说真话,践行真诚。

其实忏悔跟所谓的后悔也完全不一样,有的人会因为后悔而做某些事弥补,也可能会因为后悔去追究自己犯了哪些错误,但惭悔不一样,惭悔意味着自己无法因有限性犯下的过错得到弥补,也无法认为自己可以能够重新做个好人,改变劣根性,因为那是人的根本恶,永远无法改变,只能承担责任,并在逐渐承担责任中提升自己的人格。

这就好比人一开始就在一个圈内,这个圈就是人的有限性,人只有不断从小圈跳跃到大圈的过程中去体悟,但却始终无法摆脱这个圈,但在跳跃的过程中,人性不断得到发展,人格不断完善,自我意识不断深刻,人也变得日益真诚,因此一个人想要建立独立人格就不得不将自己时刻处在自我批判与自我惭悔的过程中。

第三大问题,我们要到哪里去?对应的是自由的本质,但自由作为一个纯粹哲学概念,无法下本质定义,因为它是定义这条链条中最高级的链条,其它的概念都由它推导而来,比如:时间是自由的连续性,空间是自由的延展性,必然性这个概念也是,它是自由的外在化,这个后面会谈。


那怎么办呢?虽然无法下本质定义,但可以从描述性定义以及解释性定义去理解自由。在这首先解释一下三种定义,所谓本质定义,即属于加种差,就是用一个更高的概念来对它加以规定,A是一种什么样的B,B这个概念比A更高、范围更广,但同时把a与b做一个根本的区分。

描述性的定义即从自由的起源,自由的历史,自由的谱系三个方面逐一考察,可以从比它低一点的定义进行描述。而解释性的定义则是从跟它相同级别的概念来诠释,比如前文所提及的必然。先从描述定义的第一个维度来看,即自由的起源。从狭义的自由而言,除人之外,皆无自由,若从广义而言,万物皆有人移情或者拟人化的自由。

因为作者考察无机物,有机物,动物发现,无机物由于无始无终,没有“自”也就是最开始的地方,所以没有自由。有机物有最开始的地方,以自己为中心,利用外部资源来维系自身生存,动物也有自己基于本能的随机性,任意性,但这跟人的自由都不同。

人的自由是一种有意识的,自觉点生命活动。它具备内在的超越性,就是透过运用理性意志控制或者制约本能欲望,也具有外在的超越性,就是创造出自然界没有的物质。正是这种内外的超越性,才推动人类不断处在自由的发展过程中。

第二个维度自由的历史。自由是从低到高层次逐渐发展的,作者根据黑格尔对于自由的划分,从最低级的一个人的自由递进到少数人的自由再递进到高级的所有人的自由。对于一个人的自由,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中国的古代,这跟中国儒道两家对自由的认识有密切关系。

在作者看来,儒家是无自由的意志,也就是它不需要个人运用理性推导,自由选择,只需要一直按照圣贤的意志规矩办事即可。而道家就是无意志的自由,就是它是按拟人化的自然去生存,完全放弃人的意志,它是按动物,有机物那种自由去生存的。


对于少数人的自由以及多数人的自由,对应的是西方人的自由观。在古希腊时期,人们的自由,不单是欲望的自由,而是上升到了政治自由,也就是彼此之间需要有公平正义,才能确保彼此的自由。在古希腊神话中,那些代表着责任,正义,智慧,法律的新神,代表着自由一开始就跟这些具有密切关系,而且是具有至高无上的神圣性的。

在古罗马,上帝跟人以及人的灵魂有着契约关系,彼此会尊重各自的自由意志。到了中世纪时期,基督教认为在上帝面前,所有人的灵魂一律平等,从这个角度而言,西方人仿佛从欲望的自由,政治的自由,上升到了精神的自由,但这三者自由真正全部落实在世俗生活中,是源自西方的文艺复兴。

透过文艺复兴这些思想家,如:格劳秀斯,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等人的努力,从上帝那里引申出自然法以及理性的原则,推导出了诸如天赋人权,人生而自由且平等的原则。再到后来,康德从道德形而上学的角度第一次严格论证了道德就是自由意志根据自身的理性法则而建立起来的,极大提升了自由意志的地位。

黑格尔,把自由涉及异化的理论提出来,认为自由是一个不断互动,沟通,协调的历史过程,进一步将自由具体化,以及哈耶克,罗尔斯等人从程序正义,实质正义角度进一步具体化细化自由,都进一步推动了自由的发展。

第三个维度,自由的谱系,也就是自由的层次,按黑格尔的划分可以分成三层,自在的自由,自为的自由,自在自为的自由。所谓自在的自由,就是小孩那时候的自由。或者理解为生存的自由,有的吃就够了。

自为的自由,具体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反抗的自由,就是情绪化的冲动,不得不的做法,类似古代的起义,第二个层面选择的自由,就是可以运用理性进行计算与考量,基本参考利益最大化以及损失最小化的原则,第三个层面立法的自由,也就是自己自由地根据自己的理性给自己立的道德法规,这种自立法建立在普遍理性的原则之上,囊括前两个层面在内。


自在自为的自由,就是前面提到的,我们社会最终会步入的理想社会,这种社会自由人的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都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当然是一种理想,但也是衡量当下社会的一道标尺。

再从描述性的定义分析自由,考察自由与必然的关系,自由与必然是哲学体系的基石,因此非常重要。所谓,必然,就是对自由的限制,所谓自由,就是对必然的摆脱。这看起来似乎又比较矛盾,但仔细推究,两者又是统一的。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详细推究与考察自由与必然的关系,即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本体论。在本体论可以,发现自由与必然的关系,就是自由与自然或者自由与存在的关系。对于西方人而言,一开始,所谓自然就是造物主或者神自由意志的产物,后过渡到人,人为自然界立法,实际上所谓自然规律,就是人理性的自律,所谓自然的必然性,就是人自由意志的外化或者对象化。

第二个维度,认识论。即自由与理性。人是理性的动物,人能够运用理性,意味着人可以运用一个共相,也就是一个具有时空普遍性的概念,比如:鸟,来理解万物与相互交流。理性具有规定性与超越性,两大特性,所谓规定性与超越性,就好比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一样。

第三个维度,方法论。即自由与逻辑。逻辑最开始发韧于人类语言的语法规则,后来亚里士多德提出形式逻辑,比如:矛盾律、同一律、排中律。再到黑格尔提出辩证逻辑,在作者看来,辩证逻辑是形式逻辑的具体化理解,是其母体所在。形式逻辑的极限除必然引发悖论,但悖论的本质就是自由,也就是自己否定自己的辩证逻辑。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树叶是绿的。这个符合形式逻辑,但一分析发现,树叶是个别,绿是一般,那这表示:个别是一般?这不仅对立且自相矛盾。所以,在作者看来,逻辑中的形式逻辑就是规定性所在,而辩证逻辑就是超越性所在。辩证逻辑是能动的自我否定,能够推动原则与创造原则,因此,它就是自由的辩证法,它的根基是自由,所以能够自由的使用。


归结到底,结合以上所言,自由与必然的关系,实际就是辩证法,那么,辩证法作为本体论,它是人类历史的自由规律;作为认识论,它是人类把握自身、把握我们的自由能动性的最严格的自我意识;而作为方法论,它是我们思维的自由形式,那就是理性本身。

行文致此,终于接近尾声,本来读这本书,花了一天时间,不曾想写书评也花了一天时间,在这过程中,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得感受作者论证哲学问题问题时,逻辑链条一环紧扣一环的缜密性以及严谨性,但在作者如此一番脑力折磨以及自我苦苦思索之下,那三个问题的答案已经不重要了,也不必需要有个答案,因为在这一系列深入探究思索的过程,才是所谓的爱智慧。

相关文章

  • 导读四十五|《哲学起步》

    个人本以为此书是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邓晓芒先生为法律系本科生所做的哲学导论课程的讲稿便不觉得难读,不曾想,自己还...

  • 《哲学起步》评析

    邓晓芒先生的《哲学起步》是给非哲学系大众看的初步哲学刊物。《起步》以人为主题,主要和大家谈论了哲学如何思考人的问题...

  • 哲学起步

    听了《哲学起步》这本书,书中介绍:哲学的基本问题就围绕着三个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当然这也是...

  • 《哲学起步》

    《哲学起步》 著名学者邓晓芒先生立足三大哲学基本问题,带您领略思想魅力,一窥哲学堂奥。哲学是一切学问的基础。 著名...

  • 哲学起步

    终极问题:我是谁?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自欺本质。自我意识是把自己当别人看,把别人当自己看。 镜像神经元:看到别人...

  • 哲学起步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是三个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我们人生的根本问题。在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最受...

  • 哲学起步

    1.如何理解人,就如何理解哲学;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哲学。P.7 2.一个有自我意识、有独立人格的人,会在自...

  • 《哲学起步》

    关于人类起源,目前国际人类学界基本上公认,人类起源于三百多万年前东非埃塞俄比亚的南方古猿。对于人的历史有双重含义,...

  • 早期希腊哲学导读

    历史背景 早期希腊哲学发生在公元六世纪初至前5世纪中后叶希腊古典文明的前期,是全部希腊哲学的基础。它是在希腊城邦奴...

  • 听书 | 《哲学起步》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其中对于哲学中的经典问题,也给出了不同以往的解释: 我是谁?“你等着瞧” 我是谁?我是我过去的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导读四十五|《哲学起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wlzf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