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入职第一天开始,我对“优秀”就没什么概念,得不得优秀无所谓,我只想做好自己的事,对自己负责就行。
上班多年,似乎只有一年获得过“十佳青年”(那年好像是因为参加比赛,得到了诸多奖项),其余的时间,再也没被评为过“先进”或者“优秀”。
每年年底同事们为了评优评先忙前忙后的时候,我总是冷眼旁观,不争取、不在意、也不参与拉帮结派,只是凭着事实进行投票。
每年评优的比例就那么多,不可能人人都能进入优秀者的名单,名字不在优秀名单中,并不能代表那些人就不够优秀!所以,我从内心深处对评优评先真的不看重。
不管别人怎么评、怎么选,我知道自己在工作中认真负责,知道自己从来没有因为哪件具体的事务而忧烦过,知道自己的工作能力在优秀的行列中。总之,我知道自己很优秀,我觉得这样就够了。
说来也怪,以前谁是优秀、谁是先进,我根本就不知道,直到得优秀的同事请吃饭,我才知道:哦,原来优秀是他们几个人呀!
那些得优秀的同事,也从来没有让我觉得有什么不妥之处,因为他们平时在工作中,总能做到有事主动做,遇事不慌张,处事有分寸,这样的优秀评出来,大家觉得心服口服。
可有一次评出来的优秀名单,却让我觉得怪怪的。优秀总人数中,领导占了80%,老同志占了10%,只有最后的10%,是基层同志。
不是说领导和老同志不优秀,而是这样的比例真的让人觉得很怪异!
领导固然有领导的忙碌和辛苦,但很多具体的工作,其实都需要大伙去完成,如果没有大家的付出,领导一个人也做不完纷繁复杂的工作。
老同志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评为优秀和先进也是理所当然的,但老同志也得在平时的工作中处处起到表率作用才行,需要让大家觉得她确实付出很多才行。
日常的基础工作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在承担,很多分内分外的事情,也是年轻人跑得多,组织活动、参加比赛也是要年轻人往前冲,为啥评优评先的时候,年轻人就应该先人后己呢?
我向主管领导提出自己的疑义,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在封闭值勤的特殊时间,“监内封闭执勤的天数”是否应该成为评优的首要条件……领导回复我说,评优评先不能光看封闭值勤的天数,还要综合其它各方面的因素。
既然领导都这样说了,那我也只能呵呵了。反正我又不在意是否得优秀,这么多年不得优秀,我也没觉得自己不优秀,只是觉得这样的结果,不太公平,不太能让人心服口服。
仔细想想:把领导和所有的民警放在一起评优评先,本质上就是不太公平。
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公平公正,而中国又是一个人情社会,中国的女人堆里又是各种的小心思。
想拍领导马屁的人,平时吐槽得最多,可评选的时候还是会选领导,某个同事明明各方面都很优秀,可就是因为私交不怎么样,在评优的时候,就会理所当然不选她……
投票本身是一个“人情”的反应,这样的投票,评出来的结果想让大多数人心服口服也确实挺难。
其实只要做到相对公平,大家一般就不会说什么了。
比如:一个团队4个先进名额,一个给领导,三个给做事的人,这三个做事的人,要确实选出平时干活最多、最任劳任怨的人,而不去考虑年龄、资历等因素。
这样选出来的人,总好过4个人里面,2个领导占一半,老同志占1个,只留1个是名副其实干活多、值班时间最长的人。
昨天看到了评选结果后,我就想:评优评先的本意,是让大家有更多的工作热情,评出来的优秀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如果评出来的人,并不是特别优秀的人,那我是不是就可以向她们学习少值班、少干活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