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在公司楼下公园里听苏泓月写的人物传记——《李叔同》时,一边惊羡他的才华,一边嗔怪他的决绝。
我当时很不理解为什么像他这样一位艺术大师会急流勇退走上求佛之路,更不理解他为什么可以对自己的妻儿如此绝情,几十年都可以不回家看他们一眼。
没错,对大众来说,他是一名卓越艺术家和得道高僧,拥有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但对一个妻子来说,他的确是一位不称职的丈夫。我还曾想他有多大成就,妻子俞氏就承受多少凄苦。
而当我看完由武华散文《一轮明月》改编的原名电影,在慢慢升腾的檀香中,对李叔同渐渐有了新的认识,对他传奇的一生也有了新的感悟。
李叔同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曾是望族公子,宠命优渥;也曾是风流名士,流转各种风花雪月的场所;也是佛门高僧,守着清规戒律苦行了半生。
他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且样样精通,声名在外。人们感喟他的奇才,也为他遁入佛门扼腕叹息。
倘若我们细细观照昔日弘一大师的尘缘萍踪,也许能从中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01 出身望族,但幼年失怙
李叔同出身名门望族,父亲是天津一带有名的盐商,但由于李家香火不旺,李叔同的出生备受期待。
为了庆祝他的出生,父亲买下门外所有鱼虾贩子的水产拿去放生,那天李家门口的鱼虾贩子多得数不清,水从盆里溢出来,整条街汇成河渠。
再加上他天资聪颖,六岁就对《昭明文选》朗朗成诵,被人们誉为神童。就连当时的直隶总督李鸿章见到他都说:“此子天赋极高,日后定是旷世奇才。”
唯一遗憾的是,自己出生时,父亲年事已高,垂垂老矣。在陪他度过人生最纯真的五年后,父亲就离他而去,李叔同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生活也就戛然而止了。
终其一生,他都不能忘记气息奄奄的父亲在弥留之际,请来众多僧徒为自己助念,并最终在静聆经声中安详地离世的情景。
(《一轮明月》电影截图)也许是太早见过死亡,太早接触佛经,佛缘就在幼年的李叔同心里埋下了种子。
一个人再衣食无忧,再才华横溢,没了父亲的庇佑,多少有些凄惶不安吧。
02 感情波折,未能如愿
由于李家全家信佛,李叔同也沉迷其中,对《大悲咒》和《往生咒》背诵如流。为了避免孩子太早看破红尘,母亲开始带他去戏园看戏。
也就是在那里,他遇到了自己的初恋——杨翠喜。两人虽然惺惺相惜,但由于身世地位太悬殊,不被母亲允许。
匆忙之中,母亲给他寻了一门亲事:一户茶庄的女儿俞氏。婚后不久,两人育有二子,但俞氏始终没有走进他的心,两人终究是形同陌路。
就连他出家后,俞氏牵着两个孩子来劝他回尘,他也只是冷冷地打着佛语。
在他心中,爱情只属于杨翠喜。当他从上海跑回天津打探她的消息,命运给他开了一个玩笑,杨翠喜早已当作礼物送给了京城的王爷。就这样,心心念念的爱情最终被现实深深地掩埋,不觉悲从中来。
后来又遇到一代名妓李苹香,两个人虽兴趣相投,相谈甚欢,但也只是露水情缘。
再到东渡日本深造,他偶遇生命中最后的爱人——雪子。雪子清纯可爱,温柔体贴,他称这段感情为前世姻缘,很快和她结为伴侣,携手回到上海。
当我们所有人以为他可以和雪子相伴一生,直到走到人生尽头,可没想到这位才子又动了佛念,半路放下雪子,自己一个人渡船离开,消失在缥缈的云海间。
(《一轮明月》电影截图)他曾在感情里有过美好的憧憬,也拥有过短暂的温存,但来来去去皆非初想。感情再也不能填补他空虚的灵魂,他需要寻找真正支撑他的力量。
03 仕途多舛,无缘功名
对于名门望族,考取功名是大多数青年人的梦想,李叔同也不例外。年少的他就参加了天津儒学考试,可是他在科场上大肆批判八股文,让他无缘上榜。
早些年的他,沉迷戏园和各种文学社,对八股文的科考不屑一顾。
后觉醒决定发奋用功,顺利考上了培养洋务人才的先进学校——南洋公学。但又因不满当局禁锢言论自由冒犯了老师,和一群学生一起被校方驱逐,就连当时的中文总教习蔡元培也没能救了他。
大好前程就被这样断送了。后来他又重新参加乡试,但又一次以失败告终,从此他就断了科举的念头,再也没有参加过考试。
04 青年丧母,无依无靠
五岁丧父后,母亲是李叔同唯一的避风港。母子情深,令人动容。但谁承想母亲陪伴他二十六后也离他而去。
每当谈及母亲,他总是叹息着说,“我母亲很苦的,大户人家的姨太太,青年丧夫,细心教养的儿子也不符合期望,想必她内心是十分苦闷的。她的一生都是在枷锁里度过的,终于能给拥有些自由时,却又英年早逝”。
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他对母亲的爱以及愧疚之情。母亲一直期望他能在仕途上功成名就,扛起家族大梁,不再依附家里。
他可以为了母亲,娶一个自己不爱的女人传宗接代;但考取功名对一个多情的才来说,这并不是他的志向。母亲去世前也放弃了这一执念,让他以后尽管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电影将母亲去世的这段经历渲染得近乎完美。在遭到李家拒让母亲棺木从正门进入后,他决定这一次要亲自为母亲举行一场风光盛大的西式葬礼。
(《一轮明月》电影截图)已是深夜,礼堂空无一人。他一人对着母亲的灵位弹钢琴,一边弹一边泪如雨下,思母之情如决堤的洪水将他淹没。
从此以后,尘世间的最后一丝牵挂也没有了。他的人生如游丝飞絮,漂泊无垠。他辞别了李家和妻儿,独自踏上了去往日本的海轮。
在另一个国度,他想重新来过,努力学着做一个日本人,给自己取名为李哀,父母俱在,家庭幸福,无妻无子。
看到这里,莫名有些伤感。在他心里,他多期望父母还在自己身边,拥有一个平凡而幸福的家庭。
05 艺术治国也成梦幻泡影
从日本回国的他满怀热情,想以艺术来治国救心。
他将自己在日本接触到的明治维新后传到日本的西方艺术文化引进中国,尤其是音乐、绘画和戏剧,并对近代中国艺术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启蒙和开拓的意义,培养出了像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作家吕伯攸等一批优秀的现代艺术家。
但在当时,艺术教育并不怎么受重视,大家对艺术开放性的接纳程度比较低,这样让他很难施展自己艺术救国的抱负。闲暇苦闷之余,他四处走动,经常光顾附近的一座寺庙。他对这里的佛陀有一种说不清的亲近感。
走着走着,就遁入空门了,从此世上再无李叔同,只有弘一法师。
他曾在荣华窝里享过乐,曾在红粉堆里贪过欢,曾在艺术殿堂上放过光,但千帆过尽,发现自己从未获得过真正的满足,直至皈依佛门,心灵才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正当大家追问他出家的缘由,弟子丰子恺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李先生的放弃教育与艺术而修佛法,好比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不是可惜的,正是可庆的”。
世上也许只有丰子恺才是最懂他的人。丰子恺一生也谨记师恩,颠沛流离中也不忘答应师父要完成六十集《护生画集》的承诺,并最终成为一代画家。
“悲欣交集”是李叔同对自己一生最好的概括。前半生悲情,后半生禅悦。我想这也就是他为什么放弃俗世一切遁入空门的缘故吧。
(弘一法师留给后世最后的四个字)毕竟李叔同就是李叔同,做任何事情都遵从自己的内心,而且做事情做一样像一样,从不含糊其辞,摇摆不定。
动笔写弘一大师全凭一时兴起,后来发现这个想法未免太过幼稚,弘一法师一生太过宏伟,不是我辈寥寥数语所能详尽,中间几次欲停笔,但既然开始了还是要硬着头皮上吧,只是希望没有辱没先生大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