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资治通鉴》第七册,内容围绕晋朝展开,时间跨度从公元371年至419年,对应4142页到4830页,始于太宗晋简文皇帝时期,主要历史事件如下:
- 前秦的扩张:前秦势力不断壮大,灭掉燕国后,又相继吞并仇池、梁州(今甘肃一带),领土和实力持续扩张增强。
- 各方势力与人物
- 吐谷浑:视连新立为吐谷浑王,在位七年拒绝饮酒游猎,军国大事都委托给将领辅臣处理。
- 王猛:王猛以麓川之功践行承诺,为邓羌讨封,前秦皇室进一步分封邓羌为镇军将军。王猛在位期间,国家治理良好,其能力和品性备受赞誉。
- 桓温:大司马桓温企图获取更大权力,因晋帝无明显过错,便造谣晋帝阳痿,称其三个男孩实为宠臣后代,谣言传开后众人逐渐相信,桓温借此顺利废帝。立新帝司马奕后,双方互不信任,桓温虽权势滔天,但废立当天仍很紧张。此后,桓温通过武力控制皇城,继续铲除敌对势力,能杀则杀,不能杀就废掉。当时皇帝身边的侍中是谢安和王坦之,为求自保,他们去拜见桓温的手下郗超。王坦之性格刚强,谢安则选择委曲求全。
- 高泰:高泰谈及治国时认为,关键在于选拔人才。
- 司马奕:被桓温流放到偏远之地,为保性命,假装饮酒作乐,似有卧薪尝胆之举,但结局未知。
- 谢安与王坦之:公元373年桓温病逝,皇室在权力博弈中获胜,皇权膨胀,此后谢安和王坦之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桓温的弟弟桓冲有将才且忠于王室,将生杀大权归还朝廷,权力重回皇帝身边的官员手中。
- 苻坚:前秦苻坚时期,天象异常,众人担心原燕国的慕容氏父子造反,苻坚之弟苻融也加以劝谏,但苻坚认为统一天下应视百姓为赤子,靠修治德性消除灾祸,不应过度防范。苻坚尊崇儒教,严禁老庄学说,传播老庄迷信者斩首。前秦灭掉代国后,将其分为两个部落,分别由刘库仁和刘卫辰统帅,利用二人世仇相互制衡。后来刘卫辰反叛,苻坚为平衡刘库仁的力量,选择原谅刘卫辰并重新划分领地。苻坚攻打晋国襄阳未成功,便让太学生中懂阴阳兵法的人教授众将领。后来苻坚的兄弟苻洛和苻重反叛,虽被镇压,但苻坚未处决苻洛,仅将其迁徙到凉州西海郡。司马光认为苻坚有功不赏、有罪不杀,难以成就大志,还会导致臣下叛逆作乱,祸患无穷。
- 郗超:郗超虽与谢安有仇,但对谢安举荐谢玄一事,却称赞谢玄的才能。郗超曾与桓温结为同党,而他的父亲郗愔忠于王室,郗超一直瞒着父亲。病重时,他交给弟子一箱与桓温密谋的信件,叮嘱若父亲因他的死悲痛过度影响生活,就把箱子交给父亲,否则烧掉。郗超死后,父亲郗愔果然悲痛患病,弟子呈上箱子,郗愔看到信件后大怒,称儿子死晚了,从此不再为他悲痛流泪。此事体现出郗愔能将执政理念置于亲情之上,也可能是发现儿子不忠后的政治表态;而郗超则善于揣摩人心,虽对王室不忠,但对父亲有别样的“孝” 。
- 其他事件:期间,三五地区发生大旱,许多人饿死,当时仍是靠天吃饭的时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