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糕,江南传统糕点,在海盐周边,却叫鸡蛋糕。
这个鸡蛋糕,在我的记忆里,一直是通元镇的第一美食糕点。我是如此评价,相信镇上乡下的绝大多人也是认可的。毕竟在以前,价格亲民而又美味的点心,实在屈指可数。
我一直不知道这个鸡蛋糕的叫海棠糕。直到五年前夜游杭州河坊街,再见她的芳踪,才知她的大名叫“海棠糕”。
至今记得,小时候吃到海棠糕时的感觉:怎么这么的好吃!烤的焦黄、薄脆的拉丝焦糖,里面是满满豆沙的醇厚,还有那粒白糖密制板油丁的惊喜!
轻轻地咬上一口,百转千回的滋味扑面而来。
周围一圈拉丝焦糖和着溢出模具孔的一点面浆,烤得焦黄,脆甜有嚼劲又不失焦糖香,让我们欲罢不能,只恨只有少少窄窄的一圈,甚至愤恨师傅手太熟、人太怄门,居然恰到好处。
第二口咬下去,微黄柔软的外皮、醇厚的馅料,面粉和豆沙泥的简单融合,释放着原始而又淳朴的乡土味。
第三口,我则是喜欢吃糕面上嵌着的那一粒白糖蜜制的板油丁,那是海棠糕的灵魂,我已经忍了好久。
儿时,能买上一块热腾腾的海棠糕,就是一天中最值得开心的事情。不仅吃海棠糕是一种享受,看师傅做海棠糕又是另一番的着迷。
儿时,海棠糕由点心店制作售卖。有别于点心店别的点心,海棠糕并不是在店内制作、窗口出售,而是在店外轮船码头的廊棚下摆摊,边制边售。那是倪小牛师傅的绝活,他夫人打下手。
抹油、舀面、加料、翻豆沙、撒配料、翻盖、出锅,一气呵成,小牛师傅行云流水的做法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也许对于小牛师傅来说,总是这几个动作周而复始、免不了枯燥。但是,正是这枯燥,不止练就了娴熟的技艺,更是造就了一份深入人心的味道。这份正宗的味道,至今让无数的通元人念念不忘。
海盐人一直叫它“鸡蛋糕”,但它确实与鸡蛋没有丁点的牵挂。它的大名就叫“海棠糕”。
网上查了资料,查到一个传说。说是苏州城有一大户人家,有个叫海棠的丫鬟常将厨房做饭的剩料,加上赤豆和面粉等放在一块碗状的凹铜片上,架到火上烤,香味撩人。那家有个七八岁的小少爷,闻到香味跑去尝了次鲜,后来一天到晚闹着要吃这个 “塌塌饼”。老爷觉得不雅,取了这个丫鬟的名, “海棠糕”的名字也就这样叫开了。
其实,苏州人是非常喜欢海棠花的,甚至在苏州园林的设计中海棠常与玉兰、牡丹、桂花形成“玉棠富贵”的意境。在拙政园,就有一个“海棠春坞”小庭院。苏州的风流才子唐寅唐伯虎曾咏《题海棠美人》:“褪尽东风满面妆,可怜蝶粉与蜂狂。自今意思谁能说,一片春心付海棠。”
可以说,海棠在姑苏城,几乎已经快成一种文化了。海棠糕的味道再美味,毕竟是下里巴人充饥的上不得台面的小点心。取名海棠糕,有点过了,这简直在嘲笑姑苏的文化底蕴。
倒是感觉百度百科的说法有点道理,说是因糕形似海棠花而得名。看着烘烤海棠糕的传统紫铜模具,一个有木柄的金属锅子,圆形的铜盘上,有着七个小碗大小的圆形凹孔,那海棠糕就是在这圆孔里烘烤而出的。七个圆孔,一个居中像花蕊,六个围边像花瓣,分明就是一朵盛开的海棠花。
也许这就是它的来历。这不关文化,象海棠花而已。
海棠糕,苏州话叫heidangen【三声】,与海盐的“鸡蛋糕”谐音极近。
也许,海盐的海棠糕正是当年的乡人从苏州学来,连同那说得不甚地道的、夹带了当地方言的苏州话。以讹传讹之下,就成了“鸡蛋糕”。
现在,江南稍微有点名气的古镇,都有人在制作、售卖海棠糕。 海盐绮园弄、通元农贸市场的西门也有人在售卖,不过还是叫鸡蛋糕。 今年大年初一,路过农贸市场,虽然早餐早已吃饱,但还是忍不住又买了二个。老板娘是熟识的,向我打听申请非遗的事宜。希望她能成功!
其实,如今的海棠糕也罢,鸡蛋糕也好,早已不复当年。如今回味,不过是为了蕴藏在海棠糕所特有焦香里的那个年代所特有的情感的一点不舍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