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灭亡后不久,势力逐渐增长的魏国打败了势力大不如以前的吴国和蜀国,建立了西晋。但是不久后,匈奴入侵中原,天下再次大乱,这时,王道手朝廷征召去做官,王导要不要去呢?有两种看法。1.对于一个像王导的读书人,从小就收儒家的教化,应该去做官。2.如今世道又大乱,难以改变,比起做没有意义的徒劳,不如先把自己的命保住。但是,匈奴入侵中原,距离王导的居所十分近,可能也保不了自身于是王导选择了第三条路,那就是去南方的江东找就会。于是王导找到琅琊氏首领司马睿一起来到了江东。那么,江东人会不会欢迎王导呢?
显然不会,因为王导来到江东并不会给江东人民带来任何的好处,而且,在此之前中原和江东一直是敌对关系。于是,在来到江东后,没有人理王导。这时,王导要是想在江东找一片立足之地,要怎么办?肯定不能用纯粹的武力压制,而需要运用王导的一大优势——文化。用文化,其实意思就是说我王导不跟你们做对,而是用文化与你们一起合作。就这样,王导与司马睿取得了民心。
数年后,匈奴再次入侵中原,许多北方人被杀害,其余幸存者大部分都逃到了南方,这也都要归功于王导与司马睿,于是,王导与司马睿共同得天下,两人都获得了许多的头衔。但是这样的王与马共天下得局面会长久吗?显然是不会的。
刚开始时,王导与司马睿和做是因为一个人不足以抵挡外敌,但是现在情况不如以前,天下归谁?于是,司马睿开始疏远王导,而王导也想:天下归司马睿,也就归他吧。虽然王导甘心,但是王导的亲戚王敦并不开心,于是起兵造反。而这时司马家要下令杀光全部的王家,此时,王导要怎么办?
肯定不能等死,不如于王敦一起骑兵造反,一举灭了司马家。但是,这也是有冲突的,因为王导本来建立东晋就是为了维持和平。于是,王导中和了一下,一边想司马睿请罪,保住了王氏,一边有在暗中给予王敦一些力量。但是这时,王敦的反叛竟然成功了,司马睿名存实亡。这时,王敦想要再立一个年幼皇帝,并找王导商议,这时,王导怎么办?
如果反对再立一个小皇帝,那么就相当于为了司马睿而放弃了于王敦于琅琊氏的利益。仅仅为了一个名存实亡的司马睿而与王敦搞坏关系,值得吗?王导觉得值得。
如果琅琊氏立一个小皇帝,就会有许多人反对,因为这样就说明琅琊氏在扩张自己的领地,在打破原先的格局。从长远角度上来讲,再立一个小皇帝并不会对琅琊氏有益。于是,王导做出了废掉王敦这一决定,司马绍继位。
这时,王敦认为机会再次来临,再次骑兵造反,但是这时,王敦病倒。王导运用智慧,将暴脾气的王敦活活气死,王敦的军队大败。
但是不久后,司马绍死了,年仅5岁的小皇帝上位。小皇帝上位?接下来就是太后掌权与宦官掌权再次陷入了汉朝的轮回。
公元339年,王导病逝,东晋从此从兴盛走向衰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