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这也许是一本寂寞的书,也许只有寂寞的人才能静下心来看懂。梭罗独自生活在瓦尔登湖旁的森林中,一所他自己盖的小屋里,他在那里生活了两年又两个月,1847年9月6日,梭罗最终离开了瓦尔登湖,又再次成为了文明生活中的过客。
是的,梭罗不是中国的陶渊明,但有些个性也许又有重叠,比如,他们都偏好不用世俗的眼光看待生活,努力让生活简单、心灵单纯,不匆忙赶路而是淡泊宁静,崇尚极简生活。
这本书有好多人说看不太懂,其实哪本书的读者又能完全理解作者的全部意图呢?每个人或许都只能从中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但其实,一个片段、一些句子、甚至一个词语,只要对读者有所启思,那就是好的。
《瓦尔登湖》里的句子都很优美且有哲思,你可以随便翻开一页,都能读下去,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完整故事,更像是一篇长篇散文,偶尔看到一段话,便想暂时停下开始思考。比如“梭罗喜欢走路,并认为走路比乘车快,因为乘车你要先挣够了车费才能成行。再说,假如你不仅把到达的地方,而且把旅途本身当成目的呢?”这话越看越有味道,暗含着朴素的生活观。
书中的内容我也不过多剧透,对于没看过的朋友,还是自己亲自去看可能更有体会。也许,遇到一本书,是需要机缘的,有时候,属于你的书会自动来到你的生活,给你答案。
我想这本书带给我更多是对于出世和入世的思考,不管是文明生活还是隐士生活,其实本质上也是共通的,到最后都会回归本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无论处在哪个阶段和位置上,都有自己要做好的事,我们不必纠结于是否要去过隐士生活,因为归根到底,每个人都是文明生活和隐士生活里的过客,谁也无法在某一种生活形态里永久停留,当你身在其中的时候,好好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书中描述的极简生活其实跟当下非常流行的“断舍离”也是目标一致的,提倡更简单的生活并不是物质匮乏,而是另一种形式的丰盈,多给生活做一点减法吧,你会得到更多。当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的时候,就达到了知行合一,就算我们是一个俗人,无法去过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或梭罗的湖畔生活,但我们可以在心中种下一个桃花源,不被外人打扰,为自己的心寻一个宁静之所。
还好,在这繁忙的花花世界,还有书籍,可以让我们与已逝的古人或伟人“做朋友”,从他们身上学习一些千古的智慧和人生的道理。他们为读者打开了一扇扇包罗万象的窗口,让你可以瞭望的更远。一个人的脚步是有限的,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寻得的,试试从书籍中找找,也许,它会给你一点想象的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