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清粥小菜的早晨,听着雨打屋檐的声音醒来,静静的冥想几分钟,起床,推开窗户,古树茂盛苍翠,远处晨钟悠悠,呼吸着清新潮湿的空气,鸟鸣中天微微亮了。
简单洗漱后跟禅师进山采药,穿布衣布鞋,不施粉黛。禅师说要以最真的自我面对自然,才能感受到自然的回音。布鞋踩在树叶上,每一步都清晰可见,每一步都能感受到身体和土地的接触。他教我辨认草药:白术、丹参、板蓝根,尝每一味草药的甘苦;教我感受万物的灵性,让我慢下来感受林中光线的变化。
山中岁月悠长,只有日出日落,不按分秒计算。
“人生啊,甘苦都要一点点品尝,路都要一步步走,谁也不知道哪条路一定正确。”他慢悠悠地说。他看出了我内心的焦虑。
平日里,我的生活节奏很快,工作学习穿插进行,每日总是在对自己说:“加油啊!快点!”很久很久,没有停下来。
我也尝试着让自己静下来,慢下来。放下工作的紧张、学习的疲累、生活的压力、别人的期待。学着他的样子,呼吸山中的空气,品尝山里的甘泉,细嗅每一种植物散发出的清香,慢慢挖出草药的一根根细须,然后放进背篓里。
采了几棵草药后,禅师喊我回去。我说:“背篓还没装满呢?就走了吗?”
他说:“不必追求完满,够用就好”。
万事万物,过满则亏。于我来说,过于追求完满反而不得,很多时候完成大于完美。
回到院子里,禅师把草药种在他捡来的瓶瓶罐罐里,罐子粗犷而朴素,都是乡下人家腌咸菜或盛水后废弃了的。可是在这里却有朴素而原始的美,让我想起李泽厚先生形容的汉代之美:不靠秀色纤纤表现征服,不需要任何细部的描绘,而是看起来笨拙古老,姿态不符常情,缺乏柔和,反而增强了“气势”和“古拙”之美。
草药种在粗犷的坛子里,果真像枯木逢春。一如雪小婵老师形容的那样:“器物,越是低调憨厚,越是简朴,格调便越高——八大山人的画简约,但模仿者终不能画出其味,是因为内心太繁芜。”
禅师知道我喜欢古典乐器,他洗毕手,拿出一只箫,吹给我听。箫声沧桑凄清,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此刻我和箫声和大自然仿佛融为了一体,物我两忘,荡涤心灵。
我们本是自然的孩子,却在追求生活的精致中离泥土越来越远,这并非本心。
想起《风物人间》里的一段话:我们这一生,绝不是仅为衣食无忧碌碌无为忙活,总要有一件事、一个器物、一朵花、一个季节动容过,才算立体而丰满。
走时,他对我说:“生活本就浮躁,你要学会固守内心,保持距离,在自己的时区慢慢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