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犹太格言
即使上帝在发笑,人类也要思考,否则人类是怎样走到今天的,走到,怕是造物主他老人家也快不认识他造出的这一群奇葩了。
人类不仅从来没有停止思考,而且发展起了专门关于思考的学问。案头这本《思考的艺术》,就是这样一本关于如何思考的专著。
如今,人类已经思考了数千年。数千年来,人类不仅在思考,而且越来越多地利用技术,为自己创造出越来越多的思考时间,越来越大的思考空间。从原始时代到农耕时代,人类延长了自己的寿命,从而大大延展了思考的时间;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人类提升了自己的效率,扩大了行动半径,从而大大丰富了思考的内容。现在,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人类更是将自己的大脑从管理机械性计算,从背诵记忆存储中解放出来,能够最大化地投入到思考与创造中。不过分地讲,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正逐步演化成为专职思考的工具。
在这个新旧时代更迭的节骨眼上,思考的艺术,从来没有显得这么重要过;思考的艺术,将从以前的高端能力,变成基本的生存能力。未来的人群,将分为两大类,一类会思考的,一类不会思考的。
哪些人是“会思考的”?哪些人是“不会思考的”?其实,不用等到未来,这两类人现在就生活在你我周围。
小倪是某广告公司的创意设计人员,拥有名牌大学传播系广告专业硕士研究生头衔,曾有一个作品获得某广告创意大奖,是该公司重金挖来的人才。但是,小倪履职后,却屡屡受到客户投诉,说他创造性不足,缺乏创意,根本不了解客户需求,还总是顶撞客户。
小黎是该公司的客户代表,是当地地方大学的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是人力资源部在毕业季到学校统招进入公司的,做这份工作也算是学以致用。小黎是同期进入公司的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勤奋,肯吃苦,而客户给他最多的好评是:会来事。为什么说小黎会来事呢?因为他总是能够协调好客户与设计师(比如小倪)之间的矛盾,总是能在客户的预算和公司产品价格之间找到最好的平衡点,甚至在客户内部决策出现矛盾时,他都能找到最佳解决方案。所以客户都愿意找他。
书中谈到,心理活动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产生阶段和判断阶段。产生阶段,主要用于定义概念、设计解决方案等工作,这个阶段和创造性思考联系最为紧密;判断阶段,主要用于对各种设想进行检查、评估、补充完善、做出判断等工作,这部分工作和批判性思考最为紧密。
在上述案例中,小倪和小黎,谁的工作更多“产生阶段”?谁的工作更多“判断阶段”?从工作性质上看,小倪是广告创意人员,他主要的工作就是提供解决方案,应该更多“产生阶段”;小黎是客户代表,对外代表公司评估客户需求,对内代表客户评估广告设计结果,应该更多“判断阶段”。
但是从工作结果上看,小倪总是顶撞客户,他的“判断阶段”的工作所带来的损失,远远大于他的“产生阶段”的工作成果;小黎呢,却总是能在各种矛盾中,巧妙平衡关系,帮助客户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他在判断之后就立即开始了寻求解决方案的工作,他的“产生阶段”比“判断阶段”效益更大,而又离不开“判断阶段”的工作成果。
这两个人谁是“会思考的”,谁是“不会思考的”呢?
似乎无需观察、分析他们的思考过程,仅从绩效上看,我们已经知道答案了。
在第一章,本书作者就“什么是思考”、“思考的重要性”、“本书的结构”、“如何阅读能够效益最大化”、“思考的基本策略”等提出了严谨而缜密的分析。其实,不需要这么细致的分析,我们也应该知道:
- 创造与批判,是思考的一体两面;
- 会批判,才能更好的创造;
- 会创造,批判才有意义;
- 片面的“批判”,或片面的“创造”都不是“会思考”;
- 我们必须同时重视“创造”与“批判”两个方面,才能算“会思考”。
那么,小倪的思考,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遇到他和客户意见不一时如何处理?小黎究竟优秀在哪里?他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就让我们随着《思考的艺术》这本书继续探索吧!
网友评论
吸收二手知识最怕的就是看完了,没想法。而问题引导人们去深入思考,并且提供了互动。
可以在公众号里发布附带问题的文章,引发读者在评论区互动,问题也会引发新的问题,也是一种沉淀素材的方法
另一个角度,在《麦肯锡方法》里提到“先摘好摘的果实”,即小倪同学在创作的过程中,实时的将可呈现的效果呈现给客户,一边生产,一边判断改进,一方面让客户觉得自己的意见得到重视,进而觉得这钱花得值,没给自己添堵,将沟通中情绪的因素引导到正面增强的回路中,另一方面避免了憋个大招自己设计出自己觉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作品,结果被客户一票否决的挫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