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过去跟朋友常说,我总觉得周围有种力量,在我想做事情时他们永远用一句“你这样不行”却又给不出具体方案,生生把我的积极性打击了大半;后来学会了先把事情做起来再说,又发现这群人一句“哦,你赶不上人家的”又把我直接贴上了落后的标签。
她说这可能是地域原因,但我们觉得这种逻辑说服力太弱,又容易被误以为是一种地域歧视,所以选择从其他地方寻找答案。
直到我发现了一群“日拱一族”----以每天用正确的方式成长一点点为目标,不怕落后不怕被人嘲笑而做着自己喜欢、自己擅长的事情的一群人。
再之后,我就发现自己获得了N多技能了:开始坚持写作,每天主动地输入、读书,每天都会用云笔记、表格、流程图等等不同的工具整理自己学到的新知,反思自己做事的方式...最重要的技能是,跟着他们,我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成长体系。
是的,现在的我会主动每天看书成长,虽然速度依旧很慢,但却以此为乐,能量满满。
校园里的树终于发了嫩芽真实世界里的朋友们对我开公众号的事情还是有些惊讶的,因为“知识型IP”这个概念不仅很少人关注,连对“公众号”的认识有些也只是停留在和微商、营销等等同样的层次上。
其实这个号早在一年之前就有了,只不过那时候的我什么都不懂,这里也只是个“空房子”。(公众号:晨听)
我最初的目的也并非成为如今很火的“IP”,我知道对过去和现在的我来说,“网红”的确是件不可能的事情。但为什么现在的我如此急切如此渴望将这里建成我的另一个世界呢?
因为我发现,也许我找到了能冲破成长束缚的方法。
因为我知道,任何想冲破成长束缚的人都可以获得这种力量。
因为,这是我对“BetterMe”的“承诺”。
我究竟发现了什么方法来冲破束缚呢?
方法一:可以通过“参与”提升对工作、学习甚至生活的兴趣,甚至帮我们找到热爱。
公众号的存在理由也许并不仅仅是供我们娱乐,供我们获取信息那么简单。经过一系列的社群参与,经过一场盛大的“知识IP大咖秀”的认知洗礼,我发现自己对于各种公众号的认识可能又会“反常识”。
“现在写公众号的人比看的人还多”。对于混迹在互联网、自媒体的人来说,确实如此。小白们的成长来源无非是大咖们的经验,无非是对各种经典的解读。所以想要从这里获得高品质的内容,我觉得很考验一个人的筛选能力。
可优质的公众号的经营依靠着某种“专注”,需要作者在一个领域里深入下去,持续输出。若把这种文章放到自己的朋友圈里,我发现就可以成为一种极为可怕的成长力量:对打开看的朋友们来说,好的文章会提供一种新鲜的视角,会让自己了解到原本根本没有意识到的事情,比如:认知决定行动;比如“进取型人格”等等(别急,关于这些内容的解读,我想以后也会边自我体会边分享)。
但它真正的价值却不在读者,而在于参与者这个角色。
什么是参与者?在我看来,是评论、是点赞、是转发、是打赏的人;是收藏甚至做笔记的人;当然也包括那一刻发布文章的作者自己。
这些举动一旦发生,就意味着“参与者”与“原创者”发生了某种联系:
普通的参与者通过简单的几分钟到几秒钟的逐字阅读或扫读,激发了自己的某种感知力,产生了某种情绪,这些“感受”都会在大脑中以某种化学物质的形式相互沟通,也就产生了所谓的“联系”或者调动了某些“认知”和“经验”。
最好的情况,是引发了立刻的行动:比如决心尝试文章里的某个方法,或者品尝某个食物、去某个地方等等。又或者,想起了某个人,想到了某件事。
当这种“参与”的内容变为自己的专业或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时,我们会变得格外敏感,这时候就是我们觉察自己“兴趣”和“热爱”的最好机会,而且不仅是察觉,参与之后我们或多或少都会获得某些反馈,而反馈,恰恰是促进我们后续行动的关键。
而“那一刻发布文章的参与者”从“原创者”那里获得的好处其实就是自己写完文章后的变化。最明显的结果当然是写作能力、思考能力的提升,而额外的隐性价值若真要挖掘,我可以另起一文。
记得最初感受到这种“冲破束缚的力量”是从给公众号留言开始。第一次收到“留言被采用”的消息激动了两节课,因为那个公众号里有我当时最崇拜的人,那就是一种“小草”被人捧在手心里还能被抚摸的感觉,就好像被“翻了牌子”一样惊喜开心。
在那之后,我开始尝试给各种喜欢的公众号留言,然后发现越是大咖,越是随和,越是很认真很友善地回复。再然后,就能“勾搭”到一些小咖,再然后,就融入了这样一个“充满牛人”的圈子。
方法二:用同侪力量获取成长加速度。
这就像是过去说的“环境的力量”,或者过去和闺蜜最喜欢探讨的“人脉”问题。
不论你承不承认,你所在的环境都会潜移默化对你造成影响,最可怕的地方在于有些影响自己是看不到甚至不以为意的。
所以,对于一个对自己有期待,对未来有设想,对平凡赞同却不愿意平庸的人来说,精心为自己挑选一同成长的人,就格外重要了。
或许我们可以试着用朋友圈的“能量占比”来衡量一次自己的成长加速度:高能量的“注意力牵扯”越高,自己获得的成长动力就越大。
那么对于过去的自己来说,一直觉得被某种力量束缚。那时的自己朋友圈里爱分享微课,分享优质演讲,分享成长、专业经验和方法的人很少。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对生活的记录。若有几个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对自己幸福的由衷表达,就算得上很强大的“提升生活质量”的内容了。
所以我看不到大批量关于:职场迷茫该怎么办;找不到方向该怎么办;学不下去该看什么;生活无趣该用什么弥补等等的认知和方法论的东西。所以自然地,就只能越发嫌弃被自己正在糟蹋着的生活,就只能自甘堕落还美其名曰“我没到时候”。
那样状态下的结果你也知道的:一切对未来的期待都是假想,焦虑、迷茫说的都是自己。
其实,不是焦虑,也不该迷茫的。这世界的答案本来就已经在这里了,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只是我们缺少一个入口。
被“换过血”的朋友圈的日常有很多人说未来会因为“认知”而造成巨大的阶级分层。从这一点上看,那么重要的,就不是去看分了多少层,我在哪一层;重要的是:高一级的分层入口在哪里?
看出来了吧,最直接的入口在哪里?当然就在每天占我们注意力最多的朋友圈里啊!
当有了同侪战友一起奋斗的时候,当大家做着你喜欢的事,甚至比你要拼要狠地多得多的时候,我发现我出现了真正的恐慌:我怕自己跟不上节奏,我怕自己成长地太慢,我怕自己的入口太少,我怕自己学习能力不够,我怕自己做得太少...
当有同侪力量陪伴在我周围的时候,我发现我焦虑的不再是未来,而变成了:怎么样能让自己变更好?从哪里还能找到更厉害的人去跟随?
方法三:用精神领袖为自己指引方向
自然地,用来冲破束缚的方法就到了这一层面:寻找并牢牢跟随自己的精神领袖。
就和偶像的作用一样,我们从他们身上获得某种精神力量的满足。
但说来惭愧,至今没有过偶像。若有,那就是近两年我跟身边人不断提到的那些,不断刷新我“价值观”“认知”,促使我有了一个又一个行动尝试的“大牛”们吧。
我一直坚信这样一个逻辑:想要让自己变强大,一定要无限接近权力中心,接近最厉害的人,学他们的思想,再学他们的行动。
当有了这样的意识后,追随的过程里我就发现:自己开始有了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和认知体系。
我开始不再加入“比惨”“抱怨”的队伍里。当有人在说“我好后悔...”“我...比你还烂”的时候,我仿佛自动开启了“周身防护隔离装置”,我变得一如既往地平静,也不会再有一丝一毫参与这种对话的欲望。
因为我发现最优秀者其实是可以被模仿的,其实有很多共同之处是可以自我塑造的:
比如坚韧,比如进取,比如本质洞察力,比如结构思考力,比如积极主动,比如...
太多的基本认知其实都很简单,都可以像游戏里的装备一样,从“牛人”的身上买来,装在自己的装备库里,随时待命。
其实说到这,我就是想告诉你--和我一样即将面对“成人世界”的伙伴们:
在我看来,这个世界根本没有之前被告知的那样残酷那样艰难。
冲破束缚也根本不是无法做到。
我们需要的,仅仅就是更多一点的“优质内容”,更多的能同行的能真正激励自己的伙伴的陪伴,就是一些真正让我们佩服、让我们有奋斗的欲望的“先行者们”的指引。
这些,都足够让我们成为BetterMe。
所以,我想把我找到的关于“冲破束缚”的答案也在这个小天地里告诉你。
更想履行我对BetterMe大本营的承诺:我会成为一个BetterMe。
第一次可以获得那么多人的认可宝宝妹今天告诉我,这些东西比如举办这样一场场盛大的知识IP盛会真的很不容易。我说,我明白。所以我们会更努力地疼你们,爱你们,反馈给你们。
真正深入地“结交BetterMe”的这一个月不到的时间,你们是看着我成长的。
第一次包揽了四个奖项,第一次获得了那么多人的认可,第一次连续7天写出了10多篇文章...然后再一次义无反顾冲向知识IP的怀抱。
凭我目前的认知和理解,很遗憾,我仍旧无法表达完整IP大咖秀以及敏捷老师对我的启发。
感激知识IP大咖秀但我会选择用我一如既往的方式来梳理这次的成果:
竭力尝试将我想到的东西一步步慢慢做出来。
我知道,我们会继续彼此陪伴着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