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建筑大师,很多人脑子里第一个出现的名人,便是梁思成。梁思成不仅是著名建筑大师,同时也是一位城市规划师。建国初期,对于北京城的规划,梁思成与陈占祥一起提出了“梁陈方案”,建议新旧城并存,在完整保护旧城的基础上,在城外建设新的行政中心,把城市分成几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功能区,形成“大北京”,然而,这个建议并未被采纳。
建筑师在影视作品中的形象总是光鲜亮丽,然而,对于城市规划师,却是一片空白,没有形象。关于城市规划,在影视作品中都不常见,我们也只能想起电视剧中的零星半点印象:《人民的名义》中,达康书记一直盯着城市地图在规划着什么。
《城归何处:一名城市规划师的笔记》就是一本帮我们揭开城市规划师神秘面纱的书籍。这是一本散文集。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从对城市的评论,对城市规划师的介绍,我国城市化与城镇化的侧影,中外城市旅行的见闻展开,以城市规划师的视角,带给读者不一样的看世界的角度。城还是那个城,只是我们看城的角度,更加多元化了。
《城归何处》的作者李昊是一名跨界的城市规划师,在豆瓣网站的名字叫墙头马上——墙头马上看世界。不会当厨子的裁缝不是好司机,曾被称为“城市规划圈第一写手”,所以他写了一本外行也能看得懂的关于城市的书。
别人用很多年的经历和经验写出来的东西,我们读者用几天就能读完。都说城市无故事,都说城市就是冰冷的水泥森林,没有人情味。真的是这样吗?今天,我们戴上城市规划师的眼镜,重新看一眼我们习以为常的城市,或许会有一些新的发现。
1.城市规划师是设计城市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为一名城市规划师,对于作者来说并不是偶然。妈妈是地理老师,从小的耳濡目染和熏陶,加深了对于地理的喜欢。比如,在高中,翻开地理教材,非但不觉得枯燥,反而觉得整个花花世界都尽在眼前,看着世界地图,感觉“甜蜜又带有一丝感动”,憧憬着到世界各地去旅行。
对于地理学与城市规划的不了解,所以报考了其他热门专业。然而兜兜转转,大学期间,无意中发现,原来城市规划就是属于地理学。后来跨界成为城市规划师。
在现实中,城市规划师是这样的:白人,42岁,中等收入。等等,这里是美国的城市规划师的画像。中国的城市规划师则相对年轻,二三十岁,穿着朴素,称呼则是x工,比如张工,李工。然而,现实也有些残酷:加班,压力,改方案,出差,收入有点呵呵呵。
城市规划师经常充当“背锅侠”:北京那么堵,都是你们没有设计好!西直门那个桥,简直是个迷宫!诸如此类。实际上,城市的发展,设施的好坏,生活的便利,是很多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城市建设的程序是先做城市规划,然后政府出让土地,开发商拿地,建房。
美国的城市规划师平时需要走街串巷,和社区邻里交流。所以大部分都是本地人,需要熟悉本地的法律法规和风土人情,更要知道社区居民的想法和需求。而中国的项目主要是和政府打交道,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转型,公众参与度也越来越大。
其实,城市规划师的个人发展,和大的宏观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个人的黄金年代,也随着时代的洪流往前行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经说过,影响21世纪的两件大事:中国的城市化和美国引领的新技术革命。在这场洪流中,每一个个体都只是其中的一个水滴。
2.城市化:北京有九百万辆自行车
作者曾经被外国人问过,北京有六百万辆自行车,对吗?之所以会这样问,和共享单车一点关系都没有。原来,有一首英文歌曲广为流传,名字叫做nine million bicyles,第一句歌词就是北京有九百万辆自行车。
关于自行车,还有一个故事,新世纪初,有外国记者专门来北京派车自行车王国的街景,然而,只能看到一辆一辆飞驰而过的小汽车,不禁产生了疑问:自行车去哪儿了?
一直往前追溯,北京的城市规划在苏联模式的指导下,进行了街坊式住宅的大院建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百万庄住宅区,是新中国第一个自主规划设计的小区。这个阶段,大院配上自行车,是最好的交通方式。
改革开放之后,开始进行商品房建设,城市功能分区逐渐形成。20世纪90年代开始,私家小轿车逐步出现在街道公路上。后来,车辆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宽,速度也越来越快。这个时候,自行车显然已经无法满足通勤的需求,不能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
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西方国家长达几百年的城市化进程,我们短短几十年,就已经完成。所以,曾有人说过,我国的城市规划可以做到世界领先,毕竟,没有哪个国家,能在短时间内经手这么多的真实的案例。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世界上各种建筑理论在这篇土地上变成了真实的建筑。比如说,北京东直门附近的MOMA和乔福芳草地都属于城市综合体。城市综合体hopsca,是指融合了酒店hotel,办公office,公园park,商业购物街shopping mall,俱乐部club和公寓apartment等若干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建筑。
北京东直门附近的MOMA就是建筑现象学代表人物史蒂芬霍尔的作品,这位建筑大师更加注重的,是建筑物中人的交流。和封闭的高档小区不一样,MOMA是开放的,试图形成一种通透的城市场所。乔福芳草地的主持设计师徐腾则是受英国伊甸园项目的影响。它不仅仅是一个购物商场,集写字楼,商场,艺术展览和酒店于一体的新型综合建筑。
3.“城市规划既是我从事的工作,也是我观察世界的窗口。”
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师,除了这个职业是做什么的,、被问到的最多的问题,可能就是你最喜欢哪个城市?哪个城市宜居?
人们愿意去移居的城市,自然也就是城市规划做的比较好的城市,他们有一些共同的大家肉眼可见的特征,比如,市容街道整洁,市民生活便利,交通顺畅,生态环境较好。
可是是“职业病”,也可能是本身就爱好,作者在业余也是一名背包客,游览了很多国内和国外的城市。如何进行城市旅行呢?“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已经是过去式。当你旅游的时候,你在游什么?
大部分的时间力,我们游客其实是通过衣食住行来了解和认识一座城市。其实,游览一座城市,最不该被忽略的,就是城市规划馆。抛开导游的讲解以及导览册上的介绍,我们对于一个城市,很难有一个全局的认识。来到这里,仿佛得到了动作大片里的记忆移植,可以看到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以及一代又一代的人如何在这座城生活,居住。在国外的城市旅游,搜索“城市名字+urban planning exhibition”,就可以找到当地的城市规划馆。
其实,很多人选择成为城市规划师,多多少少都是有一定的情怀和理想主义在里面的。然而我们都知道,理想主义与现实,并不总是能够完美契合的。究竟是充满理想的城市规划师改变了城市,还是城市改变了他们?在时代的浪潮面前,大家都是一滴水。城市规划师,妥协和沟通,加班和改稿,都是常有的事情。何艳玲教授曾在一次会议上说过:“我们都可以更天真点,回到初心”。兴趣+初心,才能走得长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