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福建省教育厅的指示,5月11日起,各地将可根据高三初三开学及防疫情况,安排中学高一、高二、初一、初二和小学三到六年级返校复学。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而至,打乱的不仅是人们的生活节奏,其带来的对青少年的心理行为影响更是不容忽视。
首先,疫情带来了不良情绪。
由于新冠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一些青少年可能会出现心理应激反应,如紧张、焦虑、抑郁、强迫症(不断地刷疫情信息、洗手,不敢摘下口罩)等。
一些孩子还出现了“手机依赖”。
疫情期间,手机和网络带来的便利不言而喻,但其中的诱惑更让孩子们难以抵挡——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玩游戏、看视频,消磨大把时光。然而,长时间使用手机的危害也逐渐凸显。
“懒”变成了一种习惯。
懒洋洋、做事磨蹭、拖延症……很多家长都发现,疫情期间孩子变得非常懒散。尤其现在很多学校的网络课堂,并未实时在线实施,只是发布视频任务、由同学们自行完成,这更让很多孩子找到了拖延的理由。
无法专注学习、深度思考成为普遍问题。
还有一种情况也是亟需引起警惕的,那就是孩子无法专注学习、无法深度思考。有些孩子看起来是坐在电脑前上网课,但实际上却在神游。遇到学习问题习惯性地查“百度”、“作业帮”,而不是努力思考或是请教老师、与同学探讨。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解决,那么线下返校后的学习效果也可想而知。
上述这些问题在现阶段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的。而作为家长,我们如何才能帮助孩子赶走心理“病毒”?
首先,家长要做到“不制造新的问题”。很多家长在遇到孩子玩手机等问题时,会不停地责备孩子、骂孩子、讲大道理,这会导致孩子非常烦躁,甚至出现敌对情绪。
因而家长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面对孩子。遇到问题时,可在心里默念,孩子是“亲生的”,或是转身离开,冷静后再处理问题(这些方法看似简单,实则管用)。此外,家长还需学会相信、认可孩子的表现,接纳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同时,需要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与孩子沟通,而不是一出现问题,就是抱怨和打骂。
其次,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宣泄情绪。家长可以先利用心理学上的妙招——“定义情绪”,做好共情理解。例如,当看到孩子有烦躁表现时,你可以对他/她说:我感觉你现在有点烦躁。简单的“定义”,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理解、关心,能帮助孩子很好地缓解情绪。当然,家长还可以带着孩子去运动、做一些小游戏、一起深呼吸等,这些也都是宣泄情绪的方式。
再次,尽量让孩子“不产生负面情绪”。这就需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为合理的饮食、充足的睡眠,能让孩子更有“掌控感”,从而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同时也可以多让孩子做一些创造性的游戏,如用乐高玩搭建,或者陪孩子一起想象“孙悟空和奥特曼打架会怎么样”,也可以陪孩子一起包饺子、打手鼓、下棋等。孩子的生活丰富了,负面情绪也自然会减少。
最后,是让孩子自己能抵御负面情绪。从根本上,我们需要做的是培养孩子自己应对负面情绪的能力。这就需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抗挫力等。
而这次疫情对于毕业班的孩子而言,影响同样很大。经过全面评估、充分准备,从4月7日开始,福建省高三、初三的同学们也先后复课。但开学后,也发生了一些因为压力带来的悲剧。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观察孩子是否压力过大。例如有些孩子吃不下饭或暴饮暴食,晚上睡不着或是容易醒来,这些都是压力过大的生理表现。而心理方面,可能有些孩子容易烦躁、生气;或是过于敏感,一说到考试、反应就特别大。
那么如何减压?
一、正确认知
可能有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上进,会给孩子灌输“一次考试没考好,人生就完了”的理念,导致孩子的压力非常大。但事实上,一次考试代表不了什么。我们需要让孩子正确地、全面地认识自我价值。
二、合理预期
合理的预期可以带来动力,过高的预期,只会带来过大的压力。
三、动静结合
抗压的基本要素是体质。合理的饮食习惯、充足的睡眠、适量的运动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对抗压力。
四、总结经验
多多总结好的经验和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孩子们更有效地提升效率,解决学习问题,从根本上缓解压力。
五、目标分解
实践证明,目标分解后不仅可以降低压力,更能帮助我们达成目标。例如,距离高考还有两个月,你的目标是年段提升50名。那么期间有多次考试,我们就可以分解到第一次考试进步几名,第二次考试进步几名……细分目标、逐步实现。在未名教育初三、高三全日制项目的实践中,我们还帮助学生将目标分解到科目、分解到题型。当我们能有条不紊地朝着目标走去、按照计划执行时,内心就不会慌乱,压力自然也就消散了。
其实一次疫情,既是教育的“危”,也是“机”。让我们有意识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并及时予以必要的帮助,让孩子们以更积极的姿态应对好这个特殊的开学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