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很准确的概括了身处中年时代,想追求人生的成长与进步中的人们,面临的困惑和迷茫。起码,我是其中之一。
书中前沿一开始就谈到:中国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他们普遍遇到了困境,就是在职业发展上有所谓的天花板…通常人们在35-40岁就会遇到这样的困境,然后在接下来的大半辈子里能做的,除了享受生活、教育子女超越自己,就是在工作中维持现状,即便这个人很努力”。
即便很努力也无法破局,问题出在哪里?以及如何破局?
本书分析了我们大部分这个年龄段的人所接受的教育和培养,只是让我们掌握单一的或者过于专业化的技能,或者教育我们继续努力,掌握更多专业化的技能。这种思维方式,是简单的工匠思维,掌握更多的技能,也不过是从一种工匠变成几种工匠。
而做同一件事,精英水准和普通执行层面水准的差距也可能是几个数量级的。要达到精英水准,就需要提高综合素质,更有效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方法,是接受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包括很多内容,文学、历史、哲学、音乐、艺术、数学、经济等等,这只是其中最核心的学科。作者介绍了世界上的名校在通识教育上的重视和重要性,其中,哈佛大学为学生们开设了6000多门课程。构建“通识教育”体系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也指出“人想要成为社会的精英,首先要在精神上成为精英,才能以精英的思考方式,以主人的态度做事,才能超出常人。
我突然意识到,这本书的出现给我是一个很大的提醒和帮助。让我认识到目前的短板是知识结构的单一,注重技能专业而轻视了阅读、理解、写作、表达等构建理解他人,表达自我的能力的关键作用。
近期我在背诗经,诗经美好的意境,优美的词句,以及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深深吸引了我,孔子说的“不学诗无以言”,我万分认同。那么,我阅读的如何呢?吴军老师的举了个例子:《关雎》一篇,描绘的景象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我们阅读是有没有考虑过。吴军老师的是这样说的,从全诗的角度不难推断出是发生在春天的故事,发生在浅水缓流的沙洲。因为只有流淌缓慢的水,才会形成沙洲;而称为雎鸠的水鸭子,只有春天才会在水中发出求偶的叫声。“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也印证不在涛涛大河畔,因为荇菜漂浮在水面上,只会生长在平静流淌的小河里。如果读不出这层意思,就难以想象诗的意境。
这对我很有启发,阅读理解从字面理解、对作者的理解、进而结合自己的经历对时代和社会的理解,不断层层深入。现在孩子们的教育强调大语文的学习,与通识教育异曲同工,也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