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绘泥塑制作技艺丨彩绘泥塑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工艺。泥塑一般选用粘性而又细腻的土质,经过粉碎、去杂,以水调和,添加稻草、棉絮、纸、蜂蜜等,再捶、打、摔、揉而捏塑成型。彩绘亦分多种方法,有贴金彩塑和全彩塑等,具体也多有不同,色彩富丽,装饰性强。
匚 弥漫在生活里的古色古香
步入张继新的家中,扑面而来的是一阵古朴素雅的感觉。木色家居环境,清一色的木质家具,屏风上绘着的是山水墨色,电视机后篆刻着的是工整小篆,书架上的一摞摞小人书早已泛黄。
当然了,还有摆放于木质书架上的一尊尊彩绘泥塑,或泥土本色,形态各异;或贴金上色,着衣作姿。形象多以古代人物为主,温婉仕女,恭逊贤士,各具神采。他们凝眸而视,虽不语,却似在娓娓诉说着那古老而遥远的故事。
张继新着一身中式开衫,素净儒雅,彬彬有礼,颇有一番文人气质,与一旁神形皆备的彩绘泥塑相映成趣。我们置身于如此古韵气息浓厚的环境中,无不感觉到“古色古香”的悠然意韵。
匚 一团泥巴,成一生之爱
我们在客厅里看到了不少张继新的画作,人物速写、风景写生,一笔一画,跃然纸上。从水墨人物、工笔插画到泥塑篆刻、戏剧舞美,张继新善于艺术,涉猎广泛。在进入孔庙工作之前,张继新从事的是美术教师。正是有着如此深厚的艺术功底,因此被调到了孔庙工作。
其实张继新对美术的爱好自小就开始了。小时候谁没玩过几回泥巴?爷爷找来的泥巴成为了童年的乐趣,也成了张继新长大后热切怀之的事业。“到了孔庙以后,就有了更广阔的舞台,那么也因此拾回了我们家老祖宗的本行,就是泥塑。”
“很多的人,他所从事的职业他并不爱好,但是我很有幸,我的工作就是我的爱好。”张继新谈到自己的工作,很是欣慰。行走在艺术的庭院,张继新这份由衷的自豪溢于言表,也格外的掷地有声。
这是多少人羡慕的状态呢?爱好与工作相结合,把对爱好的酷爱贯穿于工作之中,实在是生活可贵的难得与幸运。
匚 泥土里孕育出的鲜活生命
张继新偏爱人物彩绘,工作时创作的多与孔子像有关,闲暇之余的创作也都是人物造型。一盆黄泥,原本生于土地,平平无奇,经由张继新的双手塑造,变成了一尊尊似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命。捧在手里顿觉很重,也许,那不仅是数斤泥土本身的重量,也是泥塑人物焕发出的生的力量。
静静观摩,凝视双眼,这些静立着的人物,似乎穿越时空,来到了我们的面前。在他们的身上,不再只是裹着的冷冰冰的泥土,那是捏在手心里的温度,艺术与时间为他们上了色,个个都是活着的个体。
张继新创作时与泥塑们相距得很近,视线不离,呼吸很轻,就像孕育着一个个新生命,从胚胎到成长,他都过目不忘,了然于心。
匚 沿着圣贤的足迹,继续前行
张继新在孔庙工作,为其创作了数十件泥塑作品,塑大型人物像时,还需剃头沐浴,洗净衣服,以表对先贤的敬畏与虔诚。
他更用500年的松木,复刻出了孔子与亓官夫人的楷木像。“楷木像的真品虽然已不在孔氏南宗家庙中供奉,但是它们得以保存至今,不仅蕴含极高的历史价值,更让后辈艺术家得以一窥孔子风采。”
踱步穿行于孔庙这座圣贤的殿堂,所有人无不肃然起敬。当张继新站在高大伟岸的孔子像面前时,也许,他正在进行一场与圣贤之间穿越古今的对话,虔敬而深沉。
两千多年过去了,无数中国人沿着孔子的道路不断前进,我们的文明不断延续。张继新成为了儒家经典文化和本土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之一,用自己的热爱践行着孔子的理念和文化,这是他的精神世界,也是所有中国人的心灵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