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不一定好
数学课上到整式的加减。学生对于合并同类项、去括号不是很清楚。上课的时候,能够感觉到他们听懂了。做作业时候,总是有学生做的不是很好。每一天批阅作业的时候,都会有作业重做。学生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有一个姑娘,作业总是错的很多,不是思路的问题,而是计算的粗心。要么合并不彻底,要么是计算结果有问题。但是,这个姑娘除了做练习册之外,还做着一本资料。每天课结束后,这个姑娘会把当天牵涉到的资料完成。我没有看过这个孩子的资料做的怎么样?可是有一种感觉是资料并没有让这个孩子的数学有所长进,反而有所下滑。
一直有一个认知,数学是一个工具性学科。掌握数学,需要不断的练习。尤其是基本的计算。从来没有考虑过一个问题,是不是算的越多,掌握的越好呢?这个姑娘的做法让我认识到,训练能够促进技能。如果本身对于计算的核心没有掌握,或者是计算是一种被动的额外训练,这种训练只是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对于学生或者家长都是一种折磨。家长会为孩子没有做完相应的资料感到焦虑,而学生被家长强迫的做资料,心中充满着怨气。一边做,一边想着其他的事情。资料表面上赶上了进度,学生的能力是不是相应的提升呢?这个需要家长和老师好好地检查和反思。
作为家长和老师,总是希望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做题,用于自主的学习。只要看到学生忙碌的学习,就是感觉到一种欣慰,至于学生是否真的有收获,另当别论。不知道什么时候,心中总是感觉到多花一点时间,可能会多一份收获。甚至让学生无限的延长所谓的学习时间,就认为是一种努力,就是一种刻苦的学习。通过这个姑娘和小白兔的学习,我慢慢地感觉到,不是资料越多越好,不是做的题越多越好。孩子的能力没有达到消化十道题的能力,强迫让孩子坐上二十道题,破坏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伤害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个道理就和小孩子的吃饭差不多。一个小孩子,吃东西不能够很多,要少食多餐。要在孩子的消化能力范围内让孩子吃好吃饱。随着孩子的消化能力的增强,就要为孩子增加更多的食物。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的,他们开始对于知识不够熟练,过多的训练只会让孩子的“消化”负担加重,会让孩子的学习出现问题。我们给孩子的训练量要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不要担心孩子会偷懒。我们的不断的猜测,让我们不断的焦虑,让孩子的学业负担更重。
因此,学习的资料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根据孩子的学习能力逐渐增加。征求孩子的意见,他们有最大的发言权。贪多会不消化,彼此都不舒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