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问题,牵动着每个父母的心,为了孩子能有好的教育,无数的父母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效果有时却差强人意。
那么,关于孩子的教育理念,你真的理解对了吗?
关于起跑线
有一句流行语: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为了这句话,很多家长从孩子很小开始就各种忙碌,什么都在能力范围之内用最好的,最贵的。
我曾经在网上看过一则新闻,刘德华当年为他将要出生的孩子准备的婴儿房就花了一百多万,这让不少普通家庭望尘莫及。
我身边的家长朋友们更是各种早教班很早就给孩子上起来,总觉得有比没有强,似乎上了这些班,孩子就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并且可以一路领跑了。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非也!
事实的真相是:孩子起跑线的高低在于父母认知的天花板,与其花大量时间去送孩子上各种班,不如花时间先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优秀的父母,成为一个有趣的灵魂, 然后再全身心地做孩子的玩伴和领航人,这才是最优的投入产出模式。
关于学习
不知何时起,学区房变成了每个父母心中永远的痛。
到了适龄的年龄,无数的父母开始为孩子上哪个学校奔走求助,甚至为了孩子能上个所谓的好学校一掷千金。大多数家庭都很难做到像赵薇、像王菲那样为了孩子上学可以如此任性,但是大多数父母依然会选择为了好学校而尽力而为,不留遗憾。
或许以前,好的教育资源的地缘差异真的很大,但是随着网络的发达,优质资源得以逐渐共享,打破了这种地域的优势,甚至很多名师的网课也变得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样”易得,所以我们更需要关注的其实是学习本身。
我们需要明白一个概念,上学和学习真的是两码事。上学是阶段性的,是一个被动的、狭隘的过程;而学习则是终身的,是一个主动的、广义上的行为。有时候家长口中的孩子不爱学习,或许只是因为孩子不喜欢上学而已,在你不喜欢的领域,他可是学的异常起劲,甚至废寝忘食,比如让家长深恶痛绝的网络游戏。
所以,我们只有搞清楚了学习的本质,我们才能在孩子学习的道路上推波助澜,避害趋利,驾熟就轻,孩子也才能明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道理。
关于大学情结
曾几何时,人们都把孩子美好的未来和考一所好的大学画上了等号。
似乎人生只有一条道路可走,那就是:上一所好的小学,考上重点初中,再上一个重点高中,最后考一个名牌大学,找一个稳定的工作,父母终于可以如释重负。
如果孩子真的没有考上好的中学,或者真的很不幸在高考落榜,那么好像孩子这一生就毁了。而在这种压力传导机制下长大的孩子,他也会真的认为自己的人生就没有未来可言了,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我们不否认名牌大学的隐性优势和资源,但我们也更应该明白因材施教的道理。有些孩子身上就是充满了精益求精的大匠精神,他真的不适合在漫漫求学路上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业;有些孩子他真的就是很早就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崭露头角,他就是需要先实践再学习等等。这个世界是未知的,永远都有不可预测的事情发生,我们真的没必要过早地因孩子的一次成败而对其盖棺定论。
不管是《大学的终结》,还是《未来学校》,作者都在向我们传达一个信号,那就是教育模式的现状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出现了不协调,在未来,打破常规的教育模式将实现常态化,数字化教学的便利将打破年龄和学科边界。任何时候,你只要想学,你就可以实现知识的更新换代,不管你是6岁孩童,还是60岁老翁,你都有资格去研究你所好奇的天体与物理,而没有人会嘲笑你。
至此,你还会把一所大学定义为孩子努力十几年的终极目标吗?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枪响之后冲在最前面的不一定第一个到达终点,开始顺风顺水的过程也不意味着没有意外发生。
所以,告诉我们的孩子,既要坚持向前,又不要忘了欣赏沿途的风景。如果有人发生了意外,我们可以伸出援手;如果有人放弃了比赛,我们一定要牢记自己的初心;如果有人取得了成功,我们也不要吝啬我们的祝福和笑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