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美国大片和美剧的人,认为美国是正义和自由的化身,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每个人都生活富裕,是人间天堂,满地黄金。
经常看新闻联播的人认为,美国是全世界最不安全的地方之一,因为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商场或者餐厅,一不小心就可能被枪击。
而在美国人的眼里,中国人要面子讲排场,喜欢跳广场舞,什么都敢吃,遇事情能忍则忍,虽然身材瘦小但却个个都是功夫大师。而经常看韩剧的人,认为韩国人都是俊男美女,男的都是都敏俊,女的都是全智贤。
国内各个省份之间也是一样,一提到广东人,就认为广东人什么都敢吃。一提到上海人,就认为上海人精明算计,男的都怕老婆,女的娇滴滴。一提到东北人,就认为能喝酒,豪爽等等,这些以偏概全的认知在心理学上叫做刻板印象,大多数是一种片面狭窄的认知。
这种刻板印象对我们人际交往中非常普遍。刻板印象是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一种典型的社会分类现象,也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社会认知现象。
例如:现实社会生活中常有这样的观念,一般认为男性独立、刚强、心胸开阔、攻击性强,女性则表现为依赖性强、温柔、敏感、脆弱;男性擅长学习理工类专业,女性更适合学习文史类专业。
一、刻板印象概述
1、由来
最早赋予刻板印象以心理学意义的是一位名叫W.lippman的新闻记者,他在1992年的《公众舆论》中通过对印刷术语“铅板”的引申,用来解释人们对世界的错误和偏见。他认为,刻板印象是一种认知结构,指在种族、性别等方面对人进行分类时所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
2、定义
认知理论角度定义: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个人类群体的知识、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
具体操作角度定义:个体关于某群体的特征或属性的观念集。
3、特征
①对个体、群体过于简单化的分类;
②在同一社会、同一群体中,刻板印象有惊人的一致性;
③多是偏见,甚至完全错误。
4、影响
利:刻板印象使得人们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不用每时每刻 都让大脑高速运转做分析,可以凭借刻板印象直觉地洞见 其间的本质特征,而以最有性价比的方式有效地认识和改 造外部世界,简化了认知过程,节省了大量时间、精力。
弊:①由于刻板印象的不可避免性以及由此招致的可能的“以 偏概全”的认知简约性,极易做出宽泛的、不符合客观 事实的结论;
②忽视个别差异,经常导致对人的错误认识,导致做出错 误结论;
③对人知觉的定型化会造成有失公正的社会偏见;
④按照既定的思维模型思考问题,思维固化,且很容易麻痹人的思想,影响潜能发挥。
二、刻板印象的作用
1、认识世界的捷径
刻板印象不仅能在忙碌的生活中节省时间,而且当我们想要冷静全面的观察世界的时候,能使我们摆脱一切令人困惑的干扰,它是简化我们对世界看法的一种方法。它使我们在这个喧嚣的外部世界中能够一眼就认出早已为我们定义好的自己的文化,而我们也会按照我们的文化定义,用我们熟悉的方式去理解。
刻板印象是我们理解世界最不费力的规则。
职业分类:一般认为农民憨厚质朴、勤劳踏实,军人雷厉风行、飒爽英姿,知识分子文质彬彬、知识渊博…
年龄分类:一般认为小孩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年轻人朝气蓬勃、敢打敢拼,老年人稳重有余,魄力不足
地区分类:一般认为法国人浪漫、文艺、热情,日本人进取、礼貌、勤劳,英国人绅士、传统、聪明…
2、理解自己和他人的依据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归因”是人们如何解释和认识自己或他人行为的一种方法。归因就是确定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而了解他人的稳定特质和性格倾向的过程。刻板印象是归因现象的特殊情况,在不明确的场景中,人们往往依据自己原有的刻板印象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解释、判断并决定如何反应。
例如:一个好久不见的老同学上门拜访,你们俩是天南地北的畅谈,临走的时候说,如果买保险可以找他。我们可能要猜测他说这句话的动机到底是什么?是不是来推销保险的呢?此时,我们这种探索性的归因就必须依照刻板印象来完成,普遍的刻板印象就会闯入我们的脑海中,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待人的方式。如果原来他是一个诚实稳重的人,你可能认为他只是随便说说,不是想推销保险。反之,你可能判断他是在推销保险。
3、约束群体成员的价值观念
主导阶级使用刻板印象给从属阶级赋予意义,从而实现控制;
主导阶级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在人们的头脑中勾勒出一个图景(刻板印象),并且他们的意识形态放置在这个图像载体上,从而使人们一想到这个图景就会同时想到其负载的意义。当这个图像频繁出现并最终进入人们的“常识”知识结构中时,主导阶级就实现了社会的控制。
例如:皇帝作为统治阶级,把自己和龙联系在一起,是天子,从而形成刻板印象,建立权威。而一般底层的贫苦小老百姓称为草民或奴才,天生命贱,从而永远服从于权威。像陈胜吴广敢于挑战刻板印象,说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老百姓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刻板印象可以约束不同阶层的行为。就像有人认为你很绅士,你就要维护这个刻板印象,不敢做出一些粗鲁的行为。
三、刻板印象的形成和变化因素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道德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
社会文化学派认为:刻板印象不是来自于对不同群体的直接观察,就是从媒体或其他渠道获取信息的结果,而且假如观察者对被观察者群体情况知之甚少,他们就会关注媒体注意的那些行为,并在反复温习中形成一种图式来取代这个群体。
心理动力学派认为:刻板印象的形成是一种动机驱动的过程,并且指出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刻板印象是一种消极的偏见。
产生这种偏见有四大因素:
⑴不同阶层之间经济和政治的竞争或冲突滋生了偏见;
⑵个人转移攻击目标(寻找替罪羊);
⑶人格需要(权威人格对他者的批判);
⑷对现存的社会规范的遵从(迫于群体压力产生的从众心理)。
社会认知学派认为:刻板印象的形成是从人们对社会成员的归类与区别开始。
他们以此为前提将刻板印象的生成机制发展成为一种整个的信息模型。这个模型几乎囊获了各种传统理论中考虑的变量,能够对刻板印象的内容形成做出解释。
丹尼尔的刻板印象生成和整合的理论模型
如上图所示
第一因素是宏观社会变量
它是刻板印象形成与变化的基础背景,包括了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群际关系,历史以及其他群体行为。其中社会政治经济是基础变量,群际关系是主要变量,后者直接影响模型中的过渡性变量。
第二因素是过渡性变量
它包括了三个部分,是刻板印象形成的信息源。其中,政治(新闻评论等)一社会(主流观念,交际圈等)一文化(书刊影视等)一教育渠道变量起主要作用,影响着第二因素的家庭和直接接触两个变量。
第三因素是调节变量(个体变量)
它是影响刻板印象改变的最直接而核心的变量。但是,个体调节同样受到其他两个因素变量的重叠影响,从而造成刻板印象虽在社会群体中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也会随着社会群体中个体的变化而发生波动,进而改变其形式与内容。
国内刻板印象研究者结合丹尼尔的刻板印象形成和变化模式,以主流化和拟态环境效果观为揭示角度,依据实证研究的统计分析结果,提炼出一个刻板印象生成和变化机制。
刻板印象的生成和变化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
1、真实环境影响因素
2、拟态坏境影响因素
3、观念世界影响因素
已经形成的刻板印象又反过来影响这三个因素,从而巩固其自身的稳定性。因此,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而这种稳定性主要表现在它通过过滤外部信息来影响个体对世界的理解和行为。
此外,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坏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一机制使得拟态环境越来越环境化,而环境越来越拟态化。
四、如何减少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
1、进行正确的归因
当个体面对困难时,应尽量将其进行外归因,如任务难度、环境影响,而不是内归因,如将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和人格上。
2、自我肯定性训练
相关研究发现女生进行自我肯定训练可以提高女生在数学任务中的表现。自我肯定能消除刻板印象的消极影响。也就是说相信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可以减少焦虑,改变对失败的态度,从而减少这种影响。
3、多渠道获取信息
由于我们平时获取的信息很多都是从媒体获得,而媒体的框架效应非常强大,你看到都是媒体希望你看到,媒体不希望你看到自然就不报道,所以导致了信息的失真和非客观,如果你用仅有的一些非客观信息作出判断,自然会形成刻板印象,所以只有多渠道的获取信息,全方位的了解相关群体的特征,虽然不能完全消除刻板印象,但可以最大化趋向于客观认识。
4、加强群体间的互动交流
相关研究发现群体间的互动能促进积极态度的产生。多和群体外的成员进行沟通,有利于增强对外群体的了解,从而减少对外群体的偏见,产生认同转换,最终达到减弱之前的所属群体的威胁效应。
总结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居住在同一地区、从事同一种职业、属于同一种族的人总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因此,刻板印象一般说来都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刻板印象毕竟只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并不能代替活生生的个体,因而“以偏概全”的错误总是在所难免。
刻板印象包括了丰富的知识集合,这有助于知觉者对于社会环境作出解释,同时社会提供了对各种群体的充分的刻板印象形象。针对刻板印象我们要本着一种客观的态度,有自己的判断理解,对于好与不好的东西进行区分。扩大知识面,了解更多的文化,才能在这个多元化,复杂文化的世界中更好地保持自己的正确与客观。
参考资料
刻板印象 (美)克劳德&斯蒂尔 机械工业出版社
刻板印象的社会认知研究论述 王沛
刻板印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王沛
刻板印象的生成与变化机制研究 付洁
获取50个思维模型 微信公众号 模型思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