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与希望9
SFBT的咨询师对当事人怀有真诚好奇的心,接收当事人的各种知觉,意思就是不管他讲什么,我们都要很好奇,去跟他做探讨、确认、澄清,呈现出一种愿意倾听的姿态。
咨询师的好奇心是以知觉为焦点。意思就是我们好奇都是好奇在他的知觉上,他想要什么?他在乎什么?他希望如何?他对此的观念是什么?他的感受是什么等等,都以这些为焦点去好奇,我们不是乱好奇,更不是八卦。
SFBT是以当事人的目标为本,尽可能引导他们自己来讲述自己的故事。
以当事人的目标为本,意思是说不是以咨询师的目标为本而,是以来访者为本,把来访者放到专家的位置,因为他本身就是自己问题的专家。咨询师引导着他们去多讲。因为在讲的过程中,来访者会有更多的思考。咨询师要创设一个相互尊重、肯定、以及开放式对话的氛围,因为在这样的氛围里面,来访者放松下来后会更多的去建构自己的生命故事,去讲,去反思等等。
SFBT认为未来是可以创造与协商的,我们非常尊重当事人的独特性。允许他们自己或者说支持他们自己去创造自己的生活,自己接下来的未来。咨询师要非常尊重当事人的脉络,进入到他们的脉络里面去帮助他们,而不是说企图颠覆他们的思想架构,认为他们做的不对,应该怎么改变等等。
焦点认为咨询关系是创造改变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从焦点解决的角度来说,也非常重视咨访关系。但并不认为咨询关系是当事人改变的唯一重要核心。这句话就意味着焦点解决仍然认为咨询关系是重要核心,但不是唯一的重要核心。咨询关系仍然是重要核心,但是不是唯一的。SFBT认为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可以促进当事人"把药吞下去的一匙糖"。也就是说有了良好的咨询关系,才可能促使当事人带来改变,要不然那个药吃不下去。但是来访者的改变不是因为糖,而是用药。但是没有这个糖,药可能又吃不了,就是这样的一种关系。焦点认为当事人本人才是造成改变的决定因素。
我们在陪伴孩子的时候也是如此,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很多的观点,包括陪伴就进行不下去。而有了良好的关系之后,关键还要孩子愿意改变。孩子本人才是关键。我们陪着他去梳理,去让他自己来思考,调动他的积极性,这才是关键。而这些都是在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前提下才能进行的。
咨询师与当事人这个人一起工作,就是指我们要更关注这个人,而不是他的问题。无论当事人带来的问题是什么,因为当事人工作的态度和模式都是相同的,焦点解决都是用类似的模式,类似的态度,都是倾听好奇、接纳未知的态度,都是去确认知觉,找资源,探讨行动等等。
焦点认为"没有所谓抗拒的来访者,只有不懂如何变通的咨询师。”这句话是创始人之一茵素的原话。意思是说很多时候不是来访者抗拒,而是我们不知道如何变通,不知道怎么去理解到当事人。
在什么时候,当事人更愿意合作,更愿意改变呢?只有当事人感觉到是自己决定着晤谈的方向,并拥有可贵的、平等合作的关系的时候,他们就更愿意去改变,这是成功改变的关键要素。
同样,孩子如果他感觉到是他自己在决定他想要的方向,决定他的行动,并且跟父母或咨询师是平等合作的关系,他也比较愿意改变。如果他感觉都是父母在决定,他就没有就没有更多想改变的动力,这和咨询关系是相通的。
SFBT的咨询师必须向当事人求教询问,探问,由当事人来教导咨询师如何帮助他。咨询师的定位并不是一位治愈或者修理当事人的人。意思是说我们把当事人当专家,咨询师要秉持着谦卑和尊重的姿态去请教当事人,我们怎么做才能更好的帮到他。
同样,我们面对孩子也可以如此,而不是你是家长,你是上位者,你是专家,你教给他怎么做。而是去询问,去请教孩子怎么样做才会对他有帮助。这样的话就不存在所谓的抗拒。来访者出现了抗拒,这提醒我们咨询师走的太快了,提醒我们没有贴近他的需求,他想要的,而是更多的在想着我们所想要的了,所以我们要慢一些。
焦点解决认为抗拒不是抗拒,是一种合作,来访者在用这种方式跟我们合作。很多时候出现抗拒,其实是因为咨询师没有办法很好的去倾听到对方,理解到对方。而咨询师的工作就是充分地倾听理解来访者,把他放到重要的位置。
焦点认为来谈的当事人都是带着答案来的。只不过他自己不知道他的答案。他们身上都有宝藏。只不过他们不知道他们要干什么,往往是守着金山去要饭。咨询师要做的事情是让他们看到他们拥有的宝藏,以及知道怎么样去开挖他们的宝藏。
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也就是说,虽然说当事人是自身问题的专家,但是他并不是真的知道他是自身问题的专家,他也不会使用他的自身的资源。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帮助他们成为自身问题的专家。
焦点认为咨询师的位置比双方的咨询关系更为重要。
咨询师的位置至关重要。如果我们的位置不对的话,那我们就没有办法更好的进入到来访者的世界。是什么位置呢?
第一个就是咨询师要定位自己是来访者的合作者,请教者,协同者,陪伴者,而不是指教者,教导者等等。
第二个,咨询师要定位自己保持"未知之姿的开放与尊重",就是指咨询师要始终保持未知的姿态。
保持未知的姿态,咨询师才能更好的进入到来访者的思想脉络,去理解他,而不是在我们的思维脉络里。所以,未知其是一种谦卑的姿态,把当事人放到一个重要位置。
未知的态度,并不表示咨询师是无知的。而是提醒咨询师拥有着慢一点才会知道的特殊耐心。未知不是说咨询师傻的不懂。而是我们把当事人放到重要的位置,所以我们才能更多地去听一听在他的脉络里边何以如此,并且要尊重他的脉络,相信他之所以这样一定有他的理由。未知之姿,提醒着咨询师需要学习进入当事人的世界,将咨询师自己多年辛苦累积的专业经验置于一旁,这非常考验咨询师。把你自己所学的很多的专业的理论解释都放下,才能保持未知状。去站在来访者的角度去好好的理解他,咨询师愿意处于被当事人告知的状态。而非将自己先入为主的观点及期待转到当事人身上去说教指正。
保持未知好奇心的意思是说很多时候我们不要以为我们听懂了,来访者所讲述的模糊概括化的信息,我们都要通过具体化去探讨,去了解来访者所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身前一步引导”和"身后一步引导"的不同:身前一步引导是指咨询师或家长以自己的目标为方向,提出建议拉着当事人去改变,往往效果甚微,因为只有当事人最了解自己,别人的建议未必适合他本人。焦点解决定位咨询师的位置是"身后一步引导",咨询师或家长的工作只是引导着当事人去弄清楚他到底要往哪走,他想要什么,在乎什么?最终往哪里走由他自己来做决定,而不是咨询师或家长决定。
这样更能激发当事人为自己改变的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