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申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
(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39期“恒”专题活动)
绳锯而木断,水滴而石穿,聚腋能成裘,聚沙能成塔。然后知:唯有持之以恒,方能取得成功。
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位著名诗人,名字叫做李白。爱玩是小孩的天性,李白小时候也一样,爱玩,不认真读书。直到有一天,他在河边抓蝴蝶时,遇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老奶奶正在认认真真地磨铁棒。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跑到老奶奶旁边,奶声奶气的问道:“老奶奶,你在做什么呢?”老奶奶看到这个可爱的小孩。耐心的回答道:“我家里的绣花针断了,缝补衣服都没有针用了,所以我要将这根铁杵磨成针来缝补衣服。”李白知道老奶奶要一根针用来缝补衣服,心想:老人家,老糊涂了,铁杵怎么可能磨成针呢?于是,便急忙忙的跑回家中,将自己在河边的所见所闻和父母说了一遍,并向父母要了一根针,小李白将从家里拿到的针给老奶奶,并对老奶奶说:“铁杵是不可能磨成针的。我从家里拿了一根针,送给你缝补衣服。”说完,便将手上的针,递给老奶奶。老奶奶没有接李白递上的针,而是语重心长地对李白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小李白依旧不信,但是老奶奶坚持不肯接受李白的针,李白也只好就此作罢。但小李白除了玩外,还一边留心老奶奶磨针的结果。不知过了几个月,李白看到老奶奶真的,成功的将铁杵磨成针了。于是李白有想起来了老奶奶的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深受这句话感动,从此用工读书,终于成为了大文豪,被世人尊称为“诗仙”。
在东晋的时候,有一个大书法家,名字叫做王献之。王献之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小时候也不专心练字。有一天,他觉得自己的字写得有自己父亲一样好了,于是,将自己的字给王羲之看,说:“父亲,你看我的字,写得也很漂亮。”王羲之看了一眼说:“这“大”字下边太宽了。”说着便,拿起笔在“大”字下边,填了一笔,“大”变成了“太”。王献之还是不服气,将字拿给他母亲看,说:“母亲,你看我这个字是不是和父亲写的一样。”王献之的母亲看到“太”字之后,说道:“你这个字,只有一笔和你父亲的写得一样,其他的都差很多。”王献之惊讶有好奇的问道:“是哪一笔呢?”王献之的母亲说:“这个点。”这时,王献之才知道自己写得字,真的和王羲之还有很大的差异。于是,在院子里立了十八个大水缸,里面装满了清水。不管寒冬酷暑,他都一心一意的练字,直到将这十八个水缸的清水,练成了墨水......最后,他与他父亲齐名,被世人并称为“两王”。
在十九世纪,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经历了成千上万的失败,但没有就此放弃,他一次次的总结失败的教训,一次次的改良灯芯,终于在历经千辛万苦后,成功的发明了电灯,照亮了世界,给人类带来了光明,他也因此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发明家。
因为,李白明白了做事要坚持不懈,并持之以恒。所以,我们现在才有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诗。
因为,王献之明白了做事要坚持不懈,并持之以恒。所以,我们现在才有许许多多的文化传承。
因为,爱迪生明白了做事要坚持不懈,并持之以恒。所以,我们现在在漆黑的夜晚,拥有光明。
......
总而言之,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