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如果我看到一篇不错的文章,我甚至会有如醍醐灌顶般的理解;如果我主要靠自个思考琢磨,我会对此知识非常自信,甚至能深入本质。
可是随着时间流逝,我可能:我会忘记给了我什么样的醍醐灌顶的理解,我会不记得自己怎么琢磨出的本质和这本质的灵活运用。即便我现在看起来像个小白,可其实我可能曾经是个小专家。愈发感受到:“不用则废”不只是针对技能,还针对理解。我真的会经常花时间理解曾经理解过的东西,当我的精力有限,无暇顾及时,那些我曾经理解过的东西也就消逝了。
我喜欢把看到的好文章存到印象笔记里,而我初次看它的理解存在了大脑里,很快“理解”在大脑里消逝了。这就好比信息在硬盘的数据里,我把数据读入到内存进行了一次遍历,然后把信息(理解)保存在了内存(大脑)里,很快我要运行另外一个程序了,内存不够用了,之前的信息就这样被擦除了。日后,当我需要此信息时,我只能再次将数据调入内存运行。这代价是令人心痛的,更令人心痛的是保存那篇好文章给我造成的拥有假象,忽略了日后捡回来所需的代价。
代价是将数据读入内存进行遍历所需要耗费的精力和时间。在遍历的过程中或者遍历完后,将信息写入到硬盘并不显著增加我们的时间复杂度,我们为什么要将信息只存在数据易丢失的内存中呢?所以,在我们读一篇好文章时,请在文章中将理解标记或备注下来。如果自己理解的很多很深,便应该专门写出来。把理解写回到硬盘,为了大脑以后更快地找回。幸运的是,每次的温习理解都会在大脑停留更久,只要够常用,理解终究会被固化到开机启动项里去。
写作回笼觉,觉醒有疗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