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2024年的立夏已经过去了24天,吉林市的人的体感,还总是觉得凉嗖嗖的。
连续几天的阴雨,让大部分时间在室内呆着的我,没敢脱下来还是去年冬天落雪的时候开始,就始终穿在下身儿的那条棉裤。
在几个平台同时写点东西,虽然说有点疲惫,但是最大的优势就是视野开阔。
越大的平台,聚拢的人数就越多,能人和高手儿自然也就越多。
这是一个无须争辨的事实。
无论平台大小,总是有一些对自己的文笔无比自信的人,对别人写的东西不屑一顾。
于我而言,这几年,兼顾着在几个平台心无旁骛地坚持写一写,其中最大的理由,就是这几个地方都挺吸引我。
特别是这里,日记本功能的强大,就更加无以伦比。
在这里,能够把每时每刻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并且长时间地坚持下来,这个过程的本身,就很伟大。
至于,每天写一段文字究竟是为什么?说实话,我自己都不太清楚。
如果硬是要说自己是心知肚明,也只能算是对着面前这个世界,进行一次倾诉,也可以说是一段记录。
比如,今天,要写下来我的最大遗憾。
如果没有前几年,被封在水泥房子里寸步难行,我们姐弟四人,都会在清明节那天,天刚蒙蒙亮就会结队去为母亲扫墓。
中断的那几年,已成心中最大憾事。
再次伫立在妈的墓前的那天,满脑子都是遗憾。
读不懂“遗憾”这两个字含义的时间,自然就会有很多很多的“遗憾”。
至少平时顺嘴一说的那句“不留遗憾”,就显得格外敷衍。
真正做到不留遗憾,很难,非常难。
除了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无可奈何之外,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是禁不住良心的拷问的。
通常对这部分准确的定义,用“后悔”一词会更加贴切一些。
如果事事都可以做到不留遗憾,可能就不会有“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样令人窒息的诗句流下来了。
凡事全力以赴,可以让不留遗憾,变成少留遗憾。可就这,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呢?
小时候,觉得天天都能守着妈,就是最高兴的一件事情。在那个时候,我的脑子里还没有“遗憾”这两个字。
寒暑假期,到农村亲戚家串门儿的时候,通常都是头天晚上就想着盼着睡不着觉,早上兴高采烈脚上踩着弹簧一般地出发,可以到了天黑,就一分钟都不情愿多待在亲戚家。恨不得马上就必须飞回妈的跟前。
长大以后,觉得离妈越近越幸福。
于是,想着法儿,拼着命,往家乡奔,向妈的身边靠。
可弃笔从戎的那天起,便注定了身不由已。
总是以为以后会有大把的时间,陪妈坐她最喜欢坐的火车,到她最想去的海边,去吃在她眼里最好吃的大对虾。
在我的脑海里,妈来大连陆军学院看我的时候,看着学校服务社的货架子上,那五块钱一斤的大对虾,瞬间感觉到她眼睛一亮,两腿发沉,都迈不开步了。
那只长满了老茧的手,揣在衣服兜里,捏咕了许久许久,也没舍得从兜里掏出那个包着钱的“手帕包”。
时至今日,每当眼前只要一浮现妈当年当时那一举一动,都瞬间潸然泪下。
这其中落下的遗憾,便是终生的了。只能在妈的墓前,跟天上的妈,说上一声“如果还有来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