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性格中有那么点“中”字的感觉,绵软,不想得罪人,中规中矩,不激进,默默无闻,既不极左又不极右。而且中国的哲学思想里一眼望去太多的中庸之道。
同时作为中国人的中年人,更是被社会生活奴驭的成为夹心层的一代。像我,没赶上分地,没赶上分房,没赶上工作包分配,赶上了计划生育!没组成家庭的是一个人上面顶着父母一辈的两个老人外带几个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组成家庭了,那就是上有老无数,下有小,至少一个的节奏。
相信很多人有被父母祖辈吵着帮忙买各种国外代购保健品的吧?
还得想着自己的孩子的口粮从哪个代购那里买更靠谱?
这些都是小case,一旦孩子有个头痛脑热的,处于上升期不能懈怠的工作是丢在一边?还是把嗷嗷待哺的孩子丢在一边?
一旦父母家人有个小病小灾的,是千里奔波一日打个来回的表示一下关心?还是能在床前病房尽孝道?
“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这几天我倒是有点感觉“人到中年百事哀”。这次端午节我算是过得特别的“毒五月”,全家人进医院的style,让我一下子觉得自己不太一样了,变了很多。身上貌似压上了千斤担,我对父母的依恋转变成我要成为父母的依赖,对孩子的疼爱转变成我要为孩子撑起一片天。
之前还高举裸辞的大旗,口口声声说要活出自己,在现实面前瞬间觉得这时候哪里有份适合的工作,我可以立马抱上HR的大腿,因为最起码生活是需要稳定的经济来源。
到了中年,就好像没有了任性的资本,不再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状态了。包括家庭经济规划也得将孩子今后的教育,父母养老,自己退休前的资本积累都要纳入进来。面对史无前例的地产调控,原本的两室一厅的小两居也得筹划着是否改善成三代同堂的大三居?面对原本的下班后唱K聚餐也开始犹豫,是否推掉换成急匆匆回家和孩子亲子共读了?原本微信中各种空巢老人的文章,是否也开始有那么点触动,产生共鸣了?
我们这个“中”字,是真正的承上启下了。
不管时代赋予了我们多少不公,在面对自己至亲至爱,再重的重担,也得咬牙挑起来。况且,环境又给了我们多少难得的机会。
等到,真的“坐着摇椅慢慢变老”的时候,翻看相册,回忆里留下的一定是甜蜜多过苦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