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地下是有地理界线的,可是月光是没有界线的。
然而,人们做事的时候,往往没有边界意识,越是聪明的人越容易“越界”。
“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意思是表达一种无奈的心情。
原句是:我本将信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出自元代高明的《琵琶记》第三十一出 ,“这妮子无礼,却将言语来冲撞我。我的言语到不中呵,孩儿,夫言中听父言违,懊恨孩儿见识迷。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表达的是父亲对女儿恨铁不成钢的失望之情。
故事大意是:东汉一个书生,进京赶考博取功名,临行前将父母托付于妻子照料。书生呢也挺争气,金榜题名。本来可以衣锦还乡,让父母妻子高兴一把,没想到当朝丞相看中了他,为女儿“榜下捉婿”,要把女儿许配给这个书生。你想,当朝丞相,给这样的“大面子”,本是好事,再说了,谁敢不从啊,还混不混了!无奈之下,该书生与丞相女儿结为夫妻。可是婚后,书生却一点都不开心,整天郁郁寡欢。丞相之女也知道了丈夫的心事,就答应丈夫愿意回乡侍奉公婆。可是,当女儿把这样的想法告知丞相父亲后,父亲大为恼火,说出了上面的一番话——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故事很精彩,很感人。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的话,其实那个丞相父亲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超出了个人的边界范围,想给女儿设计一个“幸福”的人生道路,但女儿不领情——她要的幸福跟丈夫是紧密联系的。假若丈夫不开心,人在曹营心在汉,自己能幸福吗?
这种没有边界的父爱,女儿不是不理解,而是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该舍的也要舍——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现实的世界中,“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父母,其实就是一直在入侵孩子的边界,甚至“拔苗助长”,什么事情都大包大揽,说“你只管学习,其它的事就不要管了”。这样做的结果,让孩子缺乏“试错”中进步的机会。
大人做好分内的事,孩子做自己该做的事,不仅双方受益,而且孩子还能从大人那里“潜移默化”地学习。比如,父母只要是在读书进步,并且还有点成绩的时候,孩子会产生敬佩,慢慢也会读书进步,这种“无声胜有声”的影响,对孩子的将来有莫大的益处。
相反,很多家长因为周围的人都让孩子进好学校,报补习班,希望孩子考个好成绩,将来有个好工作。而实际上呢,更可能与父母的意愿相反。
前一段,跟一个老乡聊天,他两口做菜店,生意一直不错。他有两个孩子,大的是女儿,小的是儿子。女儿呢,喜欢上学——放心,老爸支持你!可儿子呢,13岁就不想上学了,而且吃的很胖——之前我见过他的儿子,给人的印象是这么胖,肯定好吃懒做,还不锻炼。听了老乡的介绍,也让人有“人不可貌相”的感觉:13岁不上学了,不仅到老乡的菜店(卖菜)打工,爹妈开工资,后来去了他老乡的一个修车店(儿子喜欢),人虽然胖,但干活很麻利,也肯动脑子,扳子钳子,包括电路接线,都做的很好,很多车子,他一会儿就找到问题了。今年不到17岁,已经攒了十几万元了。我就说:按照孩子的这种专注度,用在学习上,成绩一定不差。老乡说,可儿子就是不愿上学,于是也由着儿子了。现在他儿子就想开一个修车店……
老乡的做法,就不像丞相父亲。
但老乡也心疼地说:这么小,不读点书也不行啊!我开导说:上学当然好,像你的女儿。可是学习这件事,不仅仅是在学校里学,更多的学习是在社会这所大学里边干边学。还有,学生不可能一辈子在学校里,早晚都要走上社会的,早点独立,尤其是经济独立是好事。老乡摸了一下眼睛:就是心疼孩子太小!
在自己的边界内做事,不替古人担忧,不操碎别人的心肝,更要避免抱怨,因为这些都是超出了自己的边界,都是一厢情愿、鞭长莫及的事情,心情好与坏都影响不了边界之外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