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三家读《论语》:钱穆、李泽厚、稻盛和夫7

三家读《论语》:钱穆、李泽厚、稻盛和夫7

作者: 作享 | 来源:发表于2020-06-27 12:42 被阅读0次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微子》)

贤者柳下惠去当典狱官,三次遭到罢免。有人就说:『你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到其他国家做官?』柳下惠说:『照我这样按照正道行事,难道不是到哪了都会被罢免多次吗?如果不按正道做事,那又何必离开家乡呢?』

钱穆先生认为柳下惠的确是不同流合污的贤者,但是字里行间透露出他的无奈和消极,救世的拳拳之心淡了。但与之对比更可以看出孔子可去则去,不苟合,不消极遁世的积极精神。

李泽厚先生也婉转地表达了柳下惠的消极,暗示这一则可以改为:『到处都一样,还不如在自己家乡干』

稻盛和夫先生则是积极地理解这一则,设想柳下惠在今天的某一个公司。『公司不理解你,你为什么不跳槽呢?』柳下惠肯定回答『我坚持我的理念,这个公司不理解,其他公司也一样不理解,所以我要在这里做好。』通过自己的改变他人。

我以为,两千年后孔子的知己,钱穆先生也。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

孔子说:“颜回啊,可以三个月不违背仁,其他学生只能一个月左右达到一次仁的境界而已。”

钱穆先生首先认为颜回与其他学生的差距巨大,颜回好比处在仁这个房间中,不曾离开,而其他学生是偶尔进入。再者,此处的仁可以是指仁心也可以指“仁德”,仁德是仁心的外在表现。每个人都有仁心,但是仁德需要通过学习达到。正如,仁心是柴,仁德是火。钱先生鼓励后学者“日循月勉”,能够感受到不断进步的快乐。

李泽厚先生从中引申出儒家仁的境界是一种类似的宗教情感,是类似于心理学中高峰体验,很可能是稍纵即逝的。

稻盛和夫把儒家对“仁”的追求一般化为个人和企业的目标,他认为志向要专一,要长时间不变,甚至像颜回那样永不放弃才能成功。

我能感受到钱穆先生的自信,认为日循月勉即可成就。我们根据李泽厚的“仁”的宗教情感体验说,大概能解释为什么颜回能够“一箪食一瓢饮”而自得其乐的原因吧。稻盛和夫的“敬天爱人”确实也是他始终坚守的,他通过实际行动展示给我们看,专心一志,长期坚守的志向可以达到的境界和效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家读《论语》:钱穆、李泽厚、稻盛和夫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yemf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