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科生,要说起《白鹿原》这本书中最喜欢的人物形象,毫无疑问地是朱先生。他风度翩翩,才华横溢,个性儒雅,澹泊名利,在书院里度过诗酒茶的一生。他虽避人却毫不避世,在老百姓有难的时候挺身而出,用超人的智慧解决军事上的难题。他是白鹿原上的文化标杆,设立书院教育小孩,设立乡约教导人民。正如白嘉轩在他死后痛苦喊道:“原上最后一位先生走了,再也不会有像这样的先生了!”这个形象实在是太完美理想了,几乎没有丝毫的瑕疵。

他在该娶媳妇的年纪很坦然地跟着媒婆四处寻觅佳偶,对未来的妻子标准只有一个:眼睛要耐看,兼具柔和与刚强。他知道柔和的女子可以坚守妇道,不会有败家行为;而刚强,则意味着在家庭遇到风雨时能助一臂之力,不会乱了手脚。他看重白嘉轩在河边洗衣服的姐姐,因为她目光清澈,还有一股少有的英气。随后多年的事实证明,这位女子是一位贤惠、灵活、识大体的好妻子。朱先生文采飞扬,谈吐不凡,爱慕者应该也不少,可是他一辈子忠贞不二,感情生活清清白白。
他在当地声名远扬,请他出去做官的也大有人在。无论谁来了,无论排场有大多,态度有多谦虚或者狂傲,他都不卑不亢,该干嘛干嘛。老先生几十年如一日保持着晨诵午读的习惯,领导一大早就来恭候,他还是得从从容容地把自己的书读完。他深知自己不适合做官,一一婉拒。然而他愿意为值得帮助的人出山,如千里迢迢去找老同学退兵,以保护白鹿原上的黎明百姓。事情办成,不求任何的回报,继续过自己清静的日子。

他深居简出,却洞明世事,还能预测未来,实乃神人。对于国共之争,他一语中的,指出两者之间本质上的相通。新中国还未建立,白嘉轩刚刚辞退鹿三,他就劝告小舅子不要占有太多土地,能卖就多卖。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土地有时候也是祸害。县志修完,洋学兴起,朱先生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历史使命结束了,活着无益,天命降至。他不露痕迹地安排好后事,留存好无比宝贵的县志文稿,从从容容地走向另一个世界。

朱先生是智慧和道德的象征,他深谙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能在现实世界中灵活地运用,他没有恃才傲物而是心怀天下苍生,他半耕半读过着朴素而富足的生活。无论世事如何动荡,他都能用一己之力去化解危难。谁能不喜欢这样的人呢?现在哪里还有这样古道热肠的人呢?
2021年11月1日星期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