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中,白孝文这一人物形象可谓是传统宗教礼数约束失效的典例。他的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蜕变,是传统文化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冲突以及人性需求冲突的必然结果。白孝文这个人物角色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传统文化内容,从宗教礼法管束下的谦谦君子到身败名裂后的狡猾险恶,白孝文则经历了由对传统道德自觉奉行到彻底反叛的过程。而这也恰恰从侧面反映出白孝文形象的质变并不是偶然转变,而是在传统文化短板与白孝文自身缺点影响下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传统文化;白孝文;形象蜕变
小说《白鹿原》中白孝文的诞生,是基于白嘉轩前六房老婆的逝世,其童年乃至成人都生活在有着浓郁传统文化以及宗法制烙印的原上。在传统文化和宗法制的影响下,白孝文在降生之初就被白嘉轩给予了极高的期望值。所以幼年之初的白孝文不仅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爱的呵护,而且从小就被父亲的希望寄托着,并且策划着他的人生走向。白孝文的人生同我国千百年来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其他人一样,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人,他的自主性遭到无情的打压,人性的需求被传统教条所禁锢。白孝文按照白嘉轩既定好的路线完成着自己的人生轨迹,而这与白孝文人性的需求产生了不可调解的矛盾。与此同时,悄然而至的现代性的冲击,使得传统文化越来越难以为继,同样暗示着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白孝文蜕变的必然。
一、 蜕变的潜伏
白孝文的蜕变与其幼年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白嘉轩对于这个长子有着特殊的厚爱与期盼。而“白嘉轩就是几千年中国宗法封建文化所造就的一个人格典型”①所以白嘉轩既可以在白孝文满月时大摆宴席来表示出他对后代的重视,也可以连孝文吃“偏食”这种小事也要竭力的阻止来体现他对于教育好白孝文的那份决心,但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白嘉轩信奉传统文化的呆板与教条。白嘉轩对于白孝文的教育目的是为了能够在白鹿原上复制出另一个“白嘉轩”来,并且其还会因此引以为豪。然而,对于白孝文来说,在其不谙世事的童年就要承担传统文化的厚重感,这是在错误的时期用运错误的方法来教育改变孩子,而这种错误的教育行为必定会为白孝文以后的人生发展产生极大的阻碍作用。人性具有很大的张力,你压抑的越深越久,它释放出来的力量与冲击则越使人不可思议。白孝文一直是在白嘉轩的“阴影”下成长,成年累月的压抑与禁锢只能使得白孝文的人生走向顺风顺水,或彻底反叛的俩个极端。随着年龄的增长,白孝文在长辈们给予的完美人设中慢慢的失去了自我,他开始潜意识的认可父亲给他安排的人生。从求学到成婚,他的内 心丧失了作为一个人应有的追求与理想,他被传统文化的沉重所制约。他认为自己的追求方向应是“耕读传家久,读书济世长”,在内应全心务农,照顾老小,在外要继承父业成为下一代的族长。他的身上体现 着“神态端庄,对一切人都彬彬有礼,不苟言笑,绝无放荡 不羁的言谈举止,明显的有别于一般农村青年自幼随便的样 子”。②此时的他按着别人希望的样子活着,且得到了乡党们的认可以及父亲的赞许。一切的一切似乎在顺乎情理地进行着,在外人眼里,白家势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白孝文也为这一目标而努力着,但是白嘉轩这座大山太高、太直,白孝文注定翻不过去。这无疑极大地挫伤了白孝文对于恪守礼教的积极性,为白孝文的叛逆以及后来的蜕变埋下隐患。所以谁也未曾想到,如此完美的白孝文会成为另 一个样子。
二、蜕变的开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白孝文的蜕变也是如此。孝文蜕变的起始源于他认识到自我需求的重要性,也就是在其新婚的那个夜晚,孝文第一次在传统正统文化的压迫下,体验到性,这个人类追求的基本需求的快乐。在传统思想的说教下,性的方面是避而不谈的,所以这也间接的促使孝文内心产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质疑。再者,白孝文被礼教约束的太全面,白嘉轩就像行走的“乡约”,而白孝文的一举一动全都在白嘉轩心中礼教约束的准则下进行。然而,这礼教唯一鞭长莫及的便是黑夜熄灯后的一方土炕,在这一隅之地,白孝文的“兽性”的到了释放,并且白孝文对此乐此不疲。辛亥革命爆发后,新兴的学校崛起冲击着传统的书院,然而这一切都出现在白孝文的眼前,面对社会对他原有认知的挑战,这为孝文后来的抛弃传统文化埋下伏笔。而真正造成孝文蜕变的导火索则是与田小娥发生关系,白孝文与田小娥的通奸就足以看出白孝文只是将他自己在土炕上的自我释放投射在实际生活中。在孝文的人设崩塌后,摆在孝文面前的礼数教化的大山也随之坍塌。当然对于白孝文堕 落的开始, 其 父亲 白嘉 轩是难 辞咎 的。 他 的过 错在 于他对孝文教 育方法 的失 当。 在孝文 刚刚迷失自我的时候, 孝文 还 有羞耻之心 , 其父亲若 能像儒家大哲一般“ 循循善诱 ” , 谆谆教 诲 , 而不是 在 大 庭广众之下加 以严惩— 严惩使 他 本来为 了 保全面 子而痛 改前非的路 给断 绝 了 。“白嘉轩对于孝文的教育时强硬、粗暴的,他将封建传统文化生硬的抛给孝文”。③ 让白孝文无意识的产生抵触与叛逆的心理,所以在 某种意 义上 是父亲 的严惩 把孝 文推到 了彻底 堕落的道路上去。 白孝文被父亲在众人面前撤掉最后一块道德遮羞布后,他选择自我堕落与沉沦。他被传统文化的厚重压抑太久,以至于白孝文以 一种畸形并且更为猛烈带有报复心理的极端方式发泄出来,因而孝文这个角色展现给我们读者的是一个不能被普通大众道德所接受的“怪胎”。严格的家教和传统文化的熏陶造就了白 孝文端庄、持重、文雅外形的同时,也搭建了其人性 中封闭的牢笼,被这牢笼紧紧束缚住的生命力最终爆发出 的则是赤裸裸的兽性。压倒孝文尊礼仪知廉耻的最后一根稻草不是众人们的另眼相待,而是来自于家族,来自于白嘉轩对其的否定。白孝文的几十年的努力与克制就在一朝一夕之间得到全部否定,而白孝文似乎也是接受了世人们对他的看法,自此孝文便一条黑的走向了一条与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完全相背的一条路。
三、蜕变的完成
在白孝文生命中压抑着的,原欲的促使下,他完成了自我认知的蜕变,其中自我认知包括传统文化教育提供给他的三观。孝文蜕变的完成则向我们展示了,由传统文化构建的价值体系本身的不足之处:极大的脆弱性和虚伪性。传统文化的脆弱性导致了孝文迷失了自我。于是乎孝文在迷失自我的骤然间沦落 为纵欲、抛妻弃子、卖房卖地的败家子,而此时的孝文也完成了自我形象的蜕变,他从那个被父亲给予众望谨遵伦理道德的继承人,蜕变成了不被传统文化所认可的反面教材。而一旦受到了惩罚,彻底背离 礼教约束之后,他的本能欲望恢复,但人性 也开始堕落。与此同时对白孝文来说,一切背离人类 生活准则的事都大胆妄为:纵欲、吸大烟、 对家人无怜悯责任等等,举凡族规里禁止 的准则,都无所顾忌,最终完成了性格中更 进一层的分裂、蜕变。“此时,他也走进了生命永恒的悲剧:人性的丧失”④在作品中,孝文的残忍狡诈与麻木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了自己的私欲,他不 惜以牺牲他人的性命作为代价 , 把曾对他 有知遇 恩德的 顶头 上司 张团 长给崩了 ,以及后来, 他又把儿时的伙伴 黑娃以莫须有罪 名公开处 决了。 而这正 是他 极端利己主义的表现,也是白孝文从幼年时的遵从传统文化完全蜕变为一个抛弃礼教桎梏,走向人性放纵的刽子手,而这正是传统文化渗入骨髓般的对人性压抑的必然结果。白孝文从幼年开始,家族的教育导致了异于他人的性格,而后来传统文化所存在的问题为白孝文的形象蜕变推波助澜。在《白鹿原》的文章末,作者并没有给予读者白孝文明确的结局,我们也无从得知白孝文一路蜕变后的结局是什么,而这也恰恰留给我们读者思考白孝文人性缺失的底线到底在哪里,他还会荼毒多少善良的心灵。所以在此刻,白孝文完成了蜕变的最高境界,他完完全全的抛弃了伴随他前半生的传统文化的,进而全新的定义了自己的认知完成了自我从心理上的蜕变。
结语:在著作《白鹿原》中,我们通过对白孝文的形象蜕变认识,可以看出作家陈忠实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既在批判,又在赞赏;既在鞭 挞,又在挽悼;他既看到传统文化是现代文明的路障, 又对传统文化人格的魅力依恋不舍;他既清楚地看到 农业文明如日薄西山,又希望从中开出拯救和重铸民 族灵魂的灵丹妙药。”⑤而这句话也恰恰表达出陈忠实创作白孝文这一角色的意图。白孝文形象的蜕变,是作者鞭挞传统文化的牺牲品。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白孝文的人性被压抑太久,所以变得极具张力。而白孝文的蜕变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不足导致的,其中还有白孝文从小自身因家庭教育所产生的叛逆心理。在白孝文蜕变后,他的人性变得丑恶,心理变得扭曲,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社会、个体在传统文化影响之下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① 郑恩波:《新时期文艺主潮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
② 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③ 郭洁 论孝文形象的悲剧性 【J】 文教资料 2014年第31期 P59
④ 张恒学.白孝文:从宗族的“样板”到投机“革命”的阴谋家.《云梦学刊》.第25卷第二期.2004,(03)
⑤ 雷达:《思潮与文体——20 世纪末小说观察》,人民文 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12 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