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一年级的一节整本书阅读导读课,上课的是一个年轻老师,刚刚走上讲台不到两年。课上得很有意思,非常有趣味性,孩子们可喜欢了。
这节课上的是《和大人一起读·儿歌童谣》,老师设计了六个环节:1. 回顾学过的童谣《剪窗花》,导入课题;2. 学习童谣《摇摇摇》;3. 学习儿歌《小刺猬理发》;4. 拓展儿歌《颠倒歌》;5. 尝试创编儿歌;6. 推荐阅读《和大人一起读·儿歌童谣》一书。
整节课下来,课堂气氛融洽,孩子们学得非常轻松,特别是第2和第4、5个环节,孩子们学习细致勃勃,教室里洋溢着欢乐的笑声。
我特别喜欢第2个环节“学习童谣《摇摇摇》”的处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在导入课题以后,老师出示了这首童谣,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后,请了三个孩子来展示自己的朗读,孩子们采用了拍手、做动作等方式展示了自己的朗读。紧接着,老师介绍这是一首摇篮曲,并出示了妈妈唱着摇篮曲哄孩子入睡的图片,请孩子们用朗读哄小宝宝入睡,孩子们立刻放低了声音,朗读也变得轻柔起来。
接下来,老师宕开一笔,简单介绍了童谣的传唱与创作,让孩子们理解了同一个主题的童谣经过不同的地区的人传唱、改编、创作,出现了不一样的版本,然后老师播放了沪语版与粤语版的《摇摇摇》,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了这一点。
在孩子们还沉浸在不同方言版本的《摇摇摇》里的时候,老师安排了一个小小的活动——在小组内用自己家乡的方言读一读这首童谣,这下子可有趣了,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孩子们纷纷用方言读起来,读到高兴处还辅以动作,听课的老师们也不由得用自己的方言读起来。孩子们在小组内充分朗读以后,老师又请了三位同学展示自己的朗读,几个孩子用客家话、广州话和四川话朗读这首童谣,声音稚嫩,那么动听有趣,把这节课的气氛推到了一个高潮,再以一次齐读完成了对这首童谣的学习。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活泼泼的,热闹闹的,大家都笑呵呵的。
但是,对于后面的处理,我就不太赞同了。首先,《小刺猬理发》读得不够,孩子们不能很快理解儿歌的意思,老师的问题也指向性不明,让孩子们有点懵。然后,补充《颠倒歌》,不仅花了很长的时间来朗读,而且又是引导孩子们将“颠倒”的内容“扶正”,又是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孩子们“创编”“颠倒歌”,孩子们是乐得前仰后合,但是我以为这个环节的设计却不妥当,一方面是因为“颠倒歌”的内容除了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老师并没有作其他的引导,另一方面是因为后面的“创编”实在谈不上创编,没有太大的难度,也没有太大的价值,但是如果要让孩子们真正创编,显然是拔高了要求。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想想,这节课的主题是“和大人一起读”,读一整本书,既是整本书的导读课,就应该紧紧围绕书本,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捧起书本阅读。但是老师直到最后才用了一点点的时间让孩子们拿出书本来读,我以为这个设计是有些跑偏了的。
那么怎么优化这个设计呢?
首先,在学习了《摇摇摇》和《小刺猬理发》以后,让孩子们调动他们的已有知识与经验,背背自己读过的、学过的儿歌或童谣,让他们感受到在他们的生活中、成长过程中,一直有童谣的陪伴。
接着,引出《和大人一起读·儿歌童谣》这本书,带着孩子们一起通过读目录了解动植物、生活小事、游戏等等都可以编成童谣儿歌,再让孩子们通过读目录自由选择一两首自己喜欢的童谣儿歌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如果时间充裕,可以找几个孩子来读一读,再把大家都喜欢的拿出来多读几遍,引导孩子们说说喜欢的原因,感受童谣儿歌的生动、活泼、有趣,从而真正喜欢读童谣儿歌,主动地去发现生活中的童谣儿歌,去读童谣儿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