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要说什么来钱最快,估计不少人会说当网红,做直播。
做直播的收入,从去前年补税风波就能窥见一斑。直播一姐因偷逃税被罚13.41亿,天价罚单至今无人打破,网传的收入也秒杀一众明星,一些上市公司都没她赚的多。其他因税收问题被罚的头部主播,罚金均是千万起步,做手机的老罗靠直播还清了债务,就连搞教培的新东方也靠电商东山再起。
可以说直播的兴起,短时间内造富了一批又一批人。
今天要说的也是被造富的一员。一位贫困五保户,靠直播买车买房开公司,最终又因股东矛盾,倒闭收场。
名叫小六的网红,原是村里的五保户,赶上4G时代的风口,通过拍摄农村生活趣事视频,以自身特殊形象,吸粉无数,养出了早期短视频界的百万粉丝大号。
但与归属权明确的账号不同,这个大号并不属于小六一人,它还另有几个股东,最初股权占比也没有立合同,仅是几人口头约定。
原本小打小闹,赚不了几个钱,股东几人也相安无事。但共苦容易同甘难,小钱可能无所谓,一旦涉及到大的利益,矛盾就来了。
因粉丝和收益的暴增,股东几人成立公司,为把流量变现开始直播卖货,借助三农旗号,销售农产品。随销量增长,公司扩张,高光时刻,整个团队有10多个人。
钱赚得多了,利益分配出现问题,矛盾显现。加之盘子越大,越难管理,人心涣散,这帮人根本驾驭不了那么多风险,另外拍视频初心不在,视频质量越来越差,后期心思都放在赚钱上,太功利了之后,粉丝们并不买账。于是后面卖货收入入不敷出,流量收益式微,覆盖不了团队开支,最终公司倒闭,百万账号归属到现在还是个问题。
这种半路出家的合伙生意,整个公司就围着一人转,股权、利益分配又没有提前拟定,赚钱少还无所谓,一旦赚钱多了,只要分配不公,很容易散伙走人。所以有种说法,合伙生意要么是父子,要么是夫妻,其它都不行。
与之类似走下坡路的网红不在少数,一般做三农视频的,大多是之前在外打工,后来回乡拍视频,积累一定人气,就开始直播带货。带货后一心想着割韭菜,开公司建团队,盘子铺得太大,选品质量又不过关,最终人设崩塌,名声臭了,人家也就不信你了。
毕竟最开始只是打工的,能力有限,只是去拍视频还好,一旦去带货、组建公司团队,就很容易玩完。比如另一位因天价荔枝人设崩塌的网红,最火的时候当地直接给她批了一块直播电商基地,占地10亩,又是办公楼又是冷库的,先后投入400万,招了50位员工,为的就是带动当地经济。但后来卖的东西贵,韭菜割的太狠,商业化气息太浓,几百万粉丝的号直播观看人数也就几十个,后面这些投入估计很难回本。
除此之外,现在平台扶持削减也是一大原因。刚开始各平台为争抢市场,有各种扶持,各种流量红利,僧少粥多,主播作为稀缺资源,自然是平台眼中的香饽饽。所以不少吃到红利迅速爆红暴富的网红,更多是归结于时代造就。
但当风口逐渐过去,平台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主播越来越多,买家还是那批人,僧多粥少,这时候流量反倒成了稀缺资源。如今买流量已经成了常规操作,没有流量推荐,不被放到前排,没有曝光度,很难被人看到。
之前辛巴直播时,就自曝当场直播买流量花了2500万,但观看人数却没达到预期,怀疑被平台打压,自己花的钱打了水漂。可见现在直播也卷得很,不买流量没人看,买了又怕收不回成本。
所以这种复制性太强的行业,后面竞争都非常激烈,尤其是在巨额利益的诱惑下,很容易迷失和盲从。因此常常新事物兴起时,往往是先进场的吃肉,后进场的买单,但有机遇,太功利了也不行,很容易被反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