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鼓捣到半夜,把最近看的电影 Soul 的音频提取出来放给乐乐听。
放在这篇文章开头,当背景音乐听一听(公主号:萱妈说)。
对于大娃的英语学习,牛子妈妈说得非常好。
【12岁以上大娃怎么开始原版路?】
大娃的启蒙问题
怎么解决呢?
举个很现成的办法:
迪斯尼的大片SOUL大火,
制作和寓意都在线,
带孩子去电影院体验。
然后呢,
别浪费了这么好的资源
回家寻找网络资源
重复看。
看了还不过瘾吗?
提了音频听……
如果孩子喜欢,
反复听反复听别阻止,
几遍
十几遍
几十遍……
那么,恭喜你!
也许
这就是你家大娃原版路上的
“火花”了!
好了,言归正传。我最近在看《红楼梦》,刚看了几章。确实是本好书,要不都成学问了呢。成了学问,就有人以此为生,以此为傲,质疑这个真 那个假。咱不较真儿,瞎看瞎白话。小说嘛,都是假的。
某年元宵节,小姑娘英莲被男仆带出去看花灯。男仆忽然要上厕所,把英莲扔在一户人家门口就离开了,回来时人不见了,男仆怕担责任,立马跑路。
英莲家是当地的小康之家。红楼梦开篇不久,就是八月十五吃螃蟹。落魄书生贾雨村住在英莲家旁边的葫芦庙里,经常来甄家吃饭喝茶聊天,和他家是很熟的。
螃蟹吃嗨了,贾雨村诗性大发,赋诗若干首。“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贾雨村,字时飞,这首诗也预示了后面他跟薛宝钗的奇妙缘分。
甄士隐不禁夸赞了几句,贾雨村趁机卖惨,想进京赶考,可没有路费盘缠。甄士隐一听,立马给他五十两银子和两件棉大衣。可真够意思!
第二天,甄士隐给贾雨村写了几封推荐信,让他带着好有个投奔。没想到,大清早的贾雨村已经上路了,也没跟资助人打个招呼。
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那天已交了三更,二人方散。
士隐送雨村去后,回房一觉,直至红日三竿方醒。因思昨夜之事,意欲再写两封荐书与雨村带至神都,使雨村投谒个仕宦之家为寄足之地。因使人过去请时,那家人去了回来说:“和尚说,贾爷今日五鼓已进京去了,也曾留下话与和尚转达老爷,说‘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士隐听了,也只得罢了。
百度了一下,五鼓也就是五更,凌晨3-5点。贾雨村可真是猴急啊,觉也没睡,连夜出发。估计怕夜长梦多,到手的银子飞喽。
这是英莲被人贩子拐走的头一年,八月十五中秋节。五个月以后,正月十五元宵节,就出现了开头那一幕。
甄英莲其实有奶妈,平时是奶妈照看着。
>又见奶母正抱了英莲走来。士隐见女儿越发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便伸手接来,抱在怀内,斗他顽耍一回,又带至街前,看那过会的热闹。
家里也有丫鬟。
丫鬟见贾雨村经常来主人家打秋风,人又长得比较高大,不免多看了两眼,心想这么个大男人,干点啥不能挣口饭吃呢?
>雨村见他回了头,便自为这女子心中有意于他,狂喜不尽,自为此女子必是个巨眼英雄,风尘中之知己也。
就因为多看了这两眼,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的贾雨村认为丫鬟看上他了。后来做了官,特意回来找这个丫鬟做妾。这是后话。
看古装剧的时候,小姐出门,一般都会跟着丫鬟,男仆起保护作用,陪伴小姐是丫鬟或者老妈子的工作。英莲家虽说不上大富大贵,可也是地主啊,又是独生女、掌上明珠,咋就这么不小心,单单让一个(而不是两个)男仆(而不是奶妈、丫鬟)带着出去呢?只能说作者为了情节发展,只能这么安排了。男仆就是个工具人儿。
英莲爹妈痛失爱女,日思夜想,身体都不好了。两个月后(三月十五)旁边的葫芦庙失火,火烧连营,把一整条街都给烧了。甄士隐夫妇只好去乡下住。地主嘛,乡下还是有大庄园的。
可惜,天下已不太平。
只可怜甄家在隔壁,早已烧成一片瓦砾场了。只有他夫妇并几个家人的性命不曾伤了。急得士隐惟跌足长叹而已。只得与妻子商议,且到田庄上去安身。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无非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剿捕,难以安身。士隐只得将田庄都折变了,便携了妻子与两个丫环投他岳丈家去。
当时社会,农村已经乱了。城市还好,照常歌舞升平。这就是《红楼梦》故事的大背景。
农村一乱,流民增多,揭竿起义,慢慢影响到小城市、大城市。先是经济受到影响,地租收不上来了。接着就是外族入侵,改朝换代。
贾家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末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