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余华有感:遍体鳞伤的成长,谁都躲不过

读余华有感:遍体鳞伤的成长,谁都躲不过

作者: 沈好好 | 来源:发表于2024-08-07 10:43 被阅读0次

早上读了《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写于1986年底,1987年发表的作品。

略有所感,文中那句“可我那时只能看着了,因为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坐在地上爬不起来,我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

余华的三言两语,已然将主人公弱小的形象跃然纸上。这里的主人公可以指代我们每一个人年少时对未来充满憧憬但是却很无力的阶段。

——

“我看着拖拉机爬上了坡,然后就消失了,但仍能听到它的声音,可不一会儿连声音都没有了。四周一下子寂静下来,天也开始黑下来。我仍在地上坐着,我这时又饥又冷,可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我在那里坐了很久,然后才慢慢爬起来。我爬起来时很艰难,因为每动一下全身就剧烈地疼痛,但我还是爬了起来。我一拐一拐地走到汽车旁边。那汽车的模样真是惨极了,它遍体鳞伤地趴在那里,我知道自己也是遍体鳞伤了。”

看到文中这段文字,莫名想到了小时候摔跤的感觉,膝盖和手臂擦破皮并且很脆弱无助的那种心情。

当然我认为主人公的心情大于小时候的我。因为小孩子在当时那一刻会感受到疼痛和无助,但是同样的小孩子伤口自愈能力也很强。而这段文字可能是隐喻心灵的创伤。

还不免联想到,我们每个人“出门远行”也并非有一定的年龄界限。

虽然我于22岁左右初出茅庐,踏足社会,但实际上,15岁左右我已在做心理准备,那个时候我对未来完全是云里看雾的状态。

但是青春就是一场预演,我们在学习之外,有各自的兴趣爱好,我那时的爱好是追剧和写作。

我守在电视机前等待每天1集或者2集的连续剧,一部接一部追剧,透过情节发展,看另外一种种人生;我同朋友互相通信,有抒情,有记录,我们为成绩所烦恼,我们也同样对未来隐隐担忧。

只是彼时,多方限制,我们的思维无法带我们脱离既定的路线,更多时候就是随波逐流。尽人事听天命。

这已经是我第二次读《十八岁出门远行》,之前认为读不懂,今天读来,豁然开朗,在心静的状态下忽然之间明白这天下间哪里有什么读不懂的文章,大多数就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感受,我以为,文学作品大多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最不济的也是我们总能一次一次在作家的作品里遇见自己。

而较为深奥的作品,那就要善于利用手头的工具,去主动学习,增文见广,用技能点亮未来,我们既是在阅读,又何尝不是在自我提升啊。

成长的背后都是“遍体鳞伤”,有些伤口在皮肤表层,另外一些是心灵创伤。

然而,这也是我们普通人白开水一样的生活里的片段,是成长的纪念,既是伤疤也是骄傲的勋章,我们理应更加珍惜当下!

相关文章

  • 是怎样的《活着》来支撑着我们活着

    ____读 余华《活着》有感 余华说:“日出...

  • 在生与死的两个节点中间,我们应该怎样活着?

    读史铁生《命若琴弦》有感 继余华的《活...

  • 读余华有感

    这两天看了几本余华的小说,一气读完N万字后,只有一个感觉他真的是一个天生的作家。 天生吃文字饭的人有几个特点: 第...

  • 读余华有感

    文学的乐趣,我们需要它的影响,来纠正我们的思想和态度——余华 “李光头,你以前对我说过:就是天翻地覆概而慷了,我们...

  • 活着是一个沮丧的词

    活着是一个沮丧的词 ——读余华《活着》有感 阅读完余华的《活着》已有多日,却迟迟没有动笔,究其原委,...

  • 活着?

    文/木头姐 《活着》——余华 ——( 读之有感) 活着,在辞海里也不...

  • 因果,任谁都躲不过

    人, 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善恶真假,终有分别, 行善者,有福报, 做恶者,有灾祸。 人这辈子, 做多少善事,就有...

  • 读余华《活着》有感

    第一次看《活着》,让我感到很害怕,害怕那种无论如何也逃避不了的悲惨命运,害怕那种个人的努力无法改变命运的真相。...

  • 读余华《兄弟》有感

    文/山宝 有人说,兄弟就是自己受了委屈从不跟你说,但你受了委屈他第一个不答应。也有人说,兄弟就是自己遇到困难,还在...

  • 读余华《活着》有感

    当我拿起余华的《活着》时,我便不忍放下,利用一天时间一口气读完。读完之后,心情非常沉重,感触颇多。 《活着》讲述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余华有感:遍体鳞伤的成长,谁都躲不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yiq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