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在人们日益以触屏浏览取代苦读攻读的今天,仅仅浏览,是视觉与听觉的瞬间刺激,容易停留在相对浅薄破碎的层面上。
在急于求成的社会氛围中,已经出现了一批万事通、万事晓、不查核、不分辨、不概括、不回溯、无推敲斟酌、绝无任何解析能力更无创意的平面信息性能人了。这样的能人有的还一身戾气,出口成脏。他们的出现,对于中华民族“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深处意气平”的传统,是一个灾难。
想想,一个人出生以后,开始对世界有所感觉,但这个世界对于他来说,是多么陌生。在母亲的子宫里,我们哪里知道这个世界哪危险,哪快乐?而通过读书,通过一个语言的符号,完成了你对这个世界一部分特色的掌握,这就是读书最大的快乐。你看到了一朵花,鲜艳、芬芳等词知道得越多,对这朵花的感情就越不一样,感悟也就越不一样。
另外,书还有一种条理性。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尽管对你来说非常亲切也非常重要,但只有经过符号化的梳理,也就是经过语言和文字的梳理,你对世界的认识才开始条理化,这种条理性是日常生活所给不了的。
干脆说,离开了阅读,只有浏览与便捷舒适的扫描,以微博代替书籍,以段子代替文章,以传播技巧代替真才实学,以吹嘘表演代替讲解探讨,将会逐渐造成精神懒惰。使人们惯于平面地、肤浅地接受数量巨大、品质低下、包含了大量垃圾赝品毒素的所谓信息,丧失研读能力、切磋能力、求真求深的使命与勇气,以致连掂量追究的习惯也不见了,苦思冥想的能力与乐趣也没有了,连智力游戏的空间也龟缩到屏幕前的一角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