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人父母以后,对“养育”这个词的理解更加深刻,一个儿童教育专家说过,家长最应该为孩子做两件事,一个好的陪伴者,一个好的榜样。这样看来“养”是无需赘述的,连母鸡都会。可是“育”,却是真正的艺术了。 现实生活中父母“养”的成分更多,父母的理念高度不同抉择完全不同,“育”的方式千差万别,层次深浅不一。
有种说法我很赞同,养是我们给予孩子照顾,育是孩子来帮助我们,两个方向。我以前在养孩子的时候就是重养轻育,没怎让孩子帮助我,总怕着他做的不好,嫌麻烦我还得再做,就不让他动手,父母包揽了家务。结果孩子现在他就不会做家务也不想做,这样的话他就感受不到大人的辛苦,也不入心。学了这个课程以后,我就让孩子帮着做家务,比如让他包饺子擀饺子皮,和面,洗衣服等,刚开始不会我们就耐心的教他,学会后,孩子也非常的快乐。所以,育人是教育的根本,育就要行,就是使作善。善事做多了就成了习惯,这样人品就好了,会做人了,也会做事了。家长学习家庭教育是多么重要啊!
现实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很多父母却对亲子问题既缺少能力又缺少兴趣,只是觉得好吃好喝伺候着,你就应该听话,做个乖孩子了。亲子关系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和世界相处的质量,原生家庭的依恋关系,不受基因影响却同样影响着孩子的一生。随着社会快节奏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也匆匆忙忙。有些家长直接当甩手掌柜,把孩子给爷爷奶奶,老人喜欢把孩子窝在家里,迁就和溺爱孩子,自觉不自觉地限制孩子,这样的孩子要么过于安静,要么不会安静,都不会恰当地处理与外界的和谐。视野也变得狭隘,性格也变得胆小或者人来疯。
有些家长的“育”都是一大堆大道理,把自己认同的用语言灌输给孩子。其实孩子对世界的认知是有一个自己感受,自己消化,自己顿悟的过程的,他们的敏感程度是成年人无法企及的,不需要你无谓的碎碎念,尤其是孩子的能力还没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们对世界有自己的认知。我们能做的就是那句时髦的话:默默陪伴,静待花开。但家长也不能敷衍孩子。孩子性格柔弱,太过敏感和娇气,也许是因为爸爸太强势,也许是环境过于优越。但是我认为,最多的还是源于爸爸对孩子太过冷漠和敷衍。
从育人上,本人有两点启发:
一、爱孩子不如懂孩子。不管是作为母亲,还是老师,我们都有一颗爱孩子的心,但很多时候,我们的爱看起来无私,其实都是有私心的。希望孩子能按照我们心中的理想模式去做,将来能怎么怎么样,如果没有那样,我们就会很失望,或者给予孩子不好的评价。其实不然,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花园里的不同花苗,有的花期长,有的花期短;有的喜欢阳光充足,有的喜暗;有的喜欢沙土,有的喜欢腐殖土;有的严寒开花,有的酷暑开花;有的结果,有的出结果。园丁并没有因为他们不同的特点,就不爱他们,相反,而是用自己最大的努力,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喜好,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服务和帮助。在懂的基础上,再去爱,这样的爱才能有价值。
二、爱孩子不如教孩子。生活、学习中,无时无刻不渗透着父母对孩子的爱。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少走弯路,我们总是不敢放手,或者不放手,替代的太多,包办的太多,最后导致孩子独立意识差,离开父母,就啥都不会。其实爱孩子,我们能做的就是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动去示范引领孩子,做孩子的榜样。用行动代替说教,用自己示范代替包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理儿。学习技能远比学习知识更有价值!
每个孩子不应该被培养得和成年人一样,应有更多的可能性与不可预测性,我们尽量把最真诚的爱,通过自己的行动传递给我的孩子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