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少年一九八一年到南京念大学,学的是中文系,毕业后就分到一个区级机构工作,当时生活尚未稳定下来,工作也比较繁忙,读书略有放松。
大学时代除了保证自己的专业课保持在良好以上,课余时间就坚持读专业以外的书籍,涉猎广泛,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历史、地理、国际政治、军事、金融等领域均有涉及。
工作时间长了,阅历也逐渐丰富了,对经典著作的咀嚼越来越深刻了。对历史的理解也越来越成熟了。中年以后特别喜欢历史以及地方志,还有与历史文化紧密相连的古代笔记小说。
主要的体会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必须以经典著作作为主干。这个道理好比学问的大厦是以经典著作为中天柱,没有这个柱子大厦不会建高也不会坚牢。中文专业早期的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明清文学等都是由导师引导的,但是具体作品必须自己去看并理解消化吸收。同时像《红楼梦》《金瓶梅》等重量级作品必须终生学习。具体情节必须随口说出来。而且我喜欢批注。
二是必须文史结合起来,注重学问的缜密度。二十五史必须通读,对主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必须有清晰的记忆和深刻的认知。对历史鼎盛时期的唐代和宋代以及明代要更加关注。现在电子书比较发达,存储二十五史比较容易。检索也比较便捷。但是我购买的《中国通史》《清史稿》《明史》等十几种纸质资料非常便于查阅和批注。同时世界主要国家的历史也必须了解,我保存了《美国史》《日本史》《俄国史》《欧洲史》等基本资料,同时保存了美国人和英国人写的中国历史。
三是注重阅读笔记小说和地方志书籍。我收藏了唐宋明清时期的笔记小说一百余种,大部分是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的,是在杨公井古籍书店淘到的。地方志书籍则主要是南京、宜兴、常州、江苏以及其他古都方志。具体作品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南京通志,以及陈作霖的《金陵琐志九种》,甘熙的《白下琐言》,以及《金陵梵刹志》等等数十种,恕不一一列举。宜兴的《宜荆两县志》,明代徐喈凤的宜兴县志,《宜兴乡评备考》和《桑梓见闻录》以及宜兴佛教史,古村落介绍,江苏省政府编辑的宜兴陶瓷史等。这些著作对拓宽知识面很有好处。
四是坚持做读书笔记或做记号,以备写作之需。我坚信好记心不如烂笔头,看到好的句子和段落记下来,经常翻阅。一些段落比较长的用书签夹在里面,一眼就能看得到。我女儿从意大利佛罗伦萨和威尼斯买了许多真皮书签,用的非常好。或者折页也可以。这个办法是我大学时期外国文学教授许汝祉教给我的,当时我做过一段时间的外国文学课代表,有幸帮许先生拎包,并帮助他把参考书籍拿出来,在讲台上摆放整齐,我一看他把每天要讲的东西都用书签夹住了,讲的时候随手取出。他甚至可以用英语朗诵华兹·华斯等湖畔派的诗歌。
五是必须做到学用结合起来。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我在读书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就是可以做到立马可待,一般的文章都可以很快完成。例如我曾经做过领导秘书,我可以很快完成动态性或发言类相关稿件,同时我主编一本内部刊物,有时候急需作品弥补版面的不足,我随时可以组织文字资料满足之。另外就是经常动笔写作,年轻时候比较注重发表作品,实际上作品留着一定会有用的!不用过于浮躁。我粗略计算一下自己写了成形的文章有七八十万字,几乎都是浓缩的精华,有的是灵光一闪而过及时记录下来的,有的是文学构思,有的是梦境,这些东西是留着准备构思大作用的。我坚信人五十岁以后的思想才是真正成熟的东西!
六是必须做读书种子。我感慨于时代的浮躁,真正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有的东西看了寡淡无味,有的年轻人除了基本专业书籍以外,根本不想或者没有时间去看书学习了!我曾经组织过单位的影视作品制作和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我吃惊地发现有一些博士和硕士连基本的书籍都没有看过!有的中文系的学生连《红楼梦》都没有看过,因为我提到的情节或人物他们根本不知道。这是令人忧虑的现象!
在乡下看望母亲,空下来随便聊几句,仅供一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