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为中心”第三讲内容梳理

“学为中心”第三讲内容梳理

作者: 梧桐雨_ | 来源:发表于2024-03-24 23:34 被阅读0次

今天“学为中心”课程第三讲的主题是“揭开‘一案三单’面纱”,共进行了近3个小时。内容很丰富。

第一个环节:我们一起来听绘本故事《大黑狗》。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了一家人醒来,逐个发现门口躺着一只大黑狗,都被吓得惊慌失措。在他们眼中这只黑狗越来越大,有说像老虎那么大,有说像大象那么大,还有说像怪兽那么大。当最小的孩子醒来时发现后,他直接走出来,把大黑狗带到游乐园、冰面上,最后带回了家,发现只是一只普通的黑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很多时候心中的恐惧是自己制造的,把这件事的困难人为的放大了,所以感觉很恐惧,甚至怕到不敢涉入。就像选择新网师学习,很多老师都说,我不会写,读得书又少,不敢去学。我想说,就是因为不会才要学呀,更重要的是你不是试一试,你怎么知道这里到底是怎样学习的,适不适合自己学习。所以,面对困难,我们要有勇气克服内心的恐惧,要勇敢地去尝试,去实践,你会发现那只不过是一只普通的小黑狗。

第二个环节:学员分享传统教案存在的问题。两个小组的都表示,传统的教案是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方案,没有更多地从学生好学而去思考,甚至很多人是为了完成“抄教案”的任务,与真正的教没有关系了。

第三个环节:我们一起谈设计

话题一:学习单的构成及特点。学习单是呈现在学习手中的“学习支架”;完整的学习单应该包括学习目标、课前预习单、课中共学单、课后续学单几个部分。“三单”均由学习任务构成,学习任务体现从低阶向高阶的攀升。

话题二:“学为中心”的学习目标与“教学中心”的教学目标有什么区别?设计学习目标应当注意什么?学习目标的主语一定是学生,体现学生立场;学习目标的描述尽可能看出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结果(过程性结果+产品性结果);学习目标要匹配相应的学习任务,没有任务支撑的目标是空洞的;学习目标很清晰、可测量、有产品。

话题三:为什么要设计预习单?预习单中的学习任务主要有什么特点?

体现“先学后教”原则;“自主、合作、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自主是前提是基础;预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抓手;预学单的学习任务一般都是基础性任务,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学能够独立完成预学单中,要尽可能安排质疑任务(请教型问题、考查性问题)。

话题四:一份有质量的“共学单”一般有哪些板块?主要探究任务有哪些特征?

共学单一般由预学反馈、探究深化、明辨建模、当堂反馈等模板构成;课堂共学的探究任务坚持“大任务”设计原则;共学探究任务一般在3个左右;共学任务体现思维进阶;共学任务表述中,有学法指导,有时长的规定。

话题五:“学为中心”课堂是如何用“学、问、思、辨、行”来进行设计的?这样的设计,有什么样的作用?

学问思辨行,穿插在预学、共学和续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尽管有的学习任务是“学问思辨行”多种学习方式在起作用,但总有某一种方式最为明显;学问思辨行,是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行为动作,这是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入放收成用,是与学生学习行为相匹配的教师行为动作。

第四个环节:林局作讲座《从“教案”走向“助学案”》,要点如下:

结论1:推动课堂变革,集中力量做好课堂设计是“起步价”。

为什么课堂设计方案要朝向以学为主?  新评价的基本导向:强化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多元灵活开放的情境式命题、“核心价值”贯穿命题始终。

 学生的能力和思维品质靠听老师的讲授基本上无法实现,而给机会让其进入到与客观世界(包括文本)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自我对话,才更利于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形成。

“一案三单”到底长什么样?

一案:助学案(相当于传统的教案)使用对象:老师

三单:课前预学单(即预习作业)、课中共学单(即课堂任务清单)和课后续学单(即作业单)使用对象:学生

“三单”是构成一个学习内容的“四梁八柱”,“三单”的设计是最难的活儿,也最能体现教师的专业水平。

“助学案”就是“三单”的流程再造,“学习单”是“助学案”的“CPU”。

1.学习目标的主语一定是学生,而不是老师。“让学生理解”“激发学生”“使学生知道”之类的表达方式,就是教师立场。

2.学习目标需要落实到相应的学习任务中去,没有任务支撑的学习目标,都是空洞的,无法检测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可检测”是有效学习目标的重要特征。

3.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的写法,一般为“程序性结果”或“程序性结果 +产品性结果”。程序性结果,如:能根据不同场合和对象的不同,灵活调整复述的方法。程序性结果+产品性结果,如:了解电的基本知识,能组装一个单回路电路。

课前预学单:指导学生预学,需要有一以贯之的符号系统。学习能力的养成,体现在学习活动中的各个细节中。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能学会的内容,都不用带到课堂。把课堂宝贵的时间,用于解决冲刺挑战性问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预学任务不仅仅告诉学生要做什么,而且要提示其实怎么做,有些任务还要提供适应的攀登“支架”。这就体现了“先学后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老师不教”“给方法不给结论,给支架不给担架”的基本理念。“问题比答案更重要”理念的体现!如果学生能提出“请教”或“考查”类的问题,就表明其预学走向了深度。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在学习方式的要求,“自主”是“合作”与“探究”的前提和基础。预学,是自主学习。即使是传统的教为中心的课堂,也应提倡“先学后教”。

课中共学单:学习单要体现“任务驱动”的原则;任务宜大不宜碎;“大问题”是学习单任务设计的重要表征;一节课的大任务一般在3个左右。

课中共学的第一个环节就是“预学反馈”,以考量学生预习得怎样。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采取“一站到底”的方式,让所有学生参与,让学生的过程变得特别“有意思”。

本助学案第一课时第一个助学环节就安排了“短平快”的“预习检测”,这是对课前预学的一个及时性反馈。

学习资源提供者,这是教师在“学为中心”课堂上的又一个重要角色,好教师善于把优质的学习资源带到学生面前。

课中共学单中的探究任务,是引领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支架”。

好的学习“支架”的设计应注意:

一是聚焦学习要素

二是保持适当梯度

三是明确学习方式

四是规定学习时长

五是设计评价量规

当堂反馈是实现高通路迁移的重要环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每节课要尽可能安排5-8分钟时间进行当堂反馈。当堂反馈的内容,应聚焦在重难点的突破上,帮助学生在的新的情境中“用好知识,形成能力”。

课后续学单:

课后续学,是课堂学习的拓展延伸。续学的任务,仍然要围绕重难点展示,且要有分层的意识。

叶圣陶先生对语文教学早就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习教材的目的,是凭借“例子”获得方法,然后拿着方法,去品读同类型的作品,形成能力。

好的教学设计,要善于找到教材这个例子的“相似形”,让学生似曾相识,实现迁移。

“一案三单”设计有没有相应的工具?林局提供了好几个表格供大家学习参考。

总之,今晚的学习还是冲击力很大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为中心”第三讲内容梳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ymr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