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具体分析之六:想象在创作过程中与作者对话
1 形式征服衍生内容
要达到读者主体和文本主体的深度同化与调节,最方便的法门就是进入文本写作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作者主体的价值观念形式的驾驭和原生素材互相搏斗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艺术升华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艺术的深度奥秘才会比较清晰地显示出来。这就需要读者不仅仅满足于以读者的身份去阅读,而且要以作者的身份去参与创造。
文学文本解读学的基础是创作论解读的生化,不是被动地接受成品,而是追随作者体验创作的过程。
客观生活与主观情感特征与规范形式的特征猝然遇合为形象的三维结构,在这个三维结构中第三维极为重要及功能是极为复杂的,它不但不是被决定的,而且可能以及规范反过来决定甚至扼杀内容,他可以先于内容读者可以期待着,更可以形式的艺术逻辑衍生之,创造之。
形式规范代表了形式的普遍性,但作品却是个别的每一个艺术品,从最理想的意义上来说,都可能对形式规范有所冲击,这就是风格独特性风格,对形式规范的冲击和突破可以形成某种共同的倾向,这就有了流派。
文学解读离不开对文本的具体分析,所谓具体分析就是多层次的具体分析,这种分析不是把形象作为静态的结果,而是把它当做动态的建构过程还原出来,其关键之处在于把建构中牺牲、转换、回避、变异掉的生成和变异、曲折和飞跃还原出来。
2 应该这么写和不应该那么写
乔亿同题异趣的方法事实上提出了一个原则,那就是不仅仅满足于看到作者这么写,更重要的是要想到作品,应该避免那么写。这就意味着读者不仅仅是以读者的身份,而且是作者的身份和作品对话。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原句为: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
把竹写成斜横斜与竹的直立特征相矛盾,而与梅的曲折虬枝相符。
暗香的神韵在暗,他是看不见的,但又不是绝对不可感的,妙在另一种感官嗅觉的被调动,其特点是浮动也就是不太强烈,是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再加上月黄昏是觉得朦胧,反衬出嗅觉的精致,提示了梅花的淡雅高贵不是一望而知的,而是在视觉之外,只有嗅觉被调动出来才能被感知的。
林和靖改动了两个字,看起来轻而易举,可是时间上从五代江为开始算起,至少耗费了半个世纪的功夫,实在是举世罕见的,可能只有西方用上百年的功夫建造大教堂可与之相媲美。
我国大量传奇小说,戏曲往往均系托前人之作,而改编续编。
柯罗齐:要理解但丁就要达到但丁的水准。
红楼梦里的刘姥姥进大观园。
水浒传的李逵杀虎,里面的“三抖”。
我国古典小说戏曲的评点,基本上都是从创作论出发的。
3 托尔斯泰:对话中的心口错位
《复活》写到聂和刘朵夫第1次到监狱去探望沦为妓女的卡秋莎时,哭着恳求她宽恕并且向她求婚。在原来的稿子上,马斯洛娃一下子就把他认出来了,并且非常粗暴的拒绝了他。而在第5份手稿中,托尔斯泰将之改成马斯洛娃并没有一下子认出自己往日的情人来,但他仍然很高兴有人来看她,特别是衣着体面的人。
定稿中的“哈哈大笑”之所以比初稿中的言辞斥责更精彩,就是因为他更加深刻地显示了他心理结构的表层感知,记忆,情感,行为,语言的化石化,读者记忆中的那个青春美丽,天真纯情的心灵被埋葬得如此之深,其精神似乎是完全死亡了。
4.肖洛霍夫:肖像中的潜意识
《静静的顿河》里面。为寻找李斯特尼茨基第1次见到奥尔加·尼古拉耶夫娜时的众生感觉削弱,霍夫对手稿进行了多次修改。
5 郦道元《三峡》完成的历史过程
袁山松《荆州记》
《世说新语》盛弘之的文字
郦道元的贡献:第一,一开头集中写山之雄伟,其目的是在结构上以情绪的有序性为纲领来展开山水之美。第二,强调水的显而豪,风驰电掣一日千里,和前面表现山之雄伟,相得益彰,把二者统一起来的是潜在的豪迈的情调。
接下去增写的山水之美,不停留在壮美上,指向了秀美。
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序展开,而是先写夏,再写春冬,最后写秋。
在时序上将秋放在春冬之后,在情趣上将原名之杯放在结尾,实际上是反差与递进的统一,也是义卖的高潮,从而是豪情之美,鸦雀之美和悲凉之美,构成三峡之美的主题的三重变奏。
在余秋雨以前,早有现代作家用自己的三峡之文对绿道源发出挑战,刘白羽以政治哲理,南帆以质疑解构,楼肇明以冷漠“丑化”,余秋雨自己则以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的互释,一起延续着艺术的探险历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