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柳下惠的处世之道
柳下惠是鲁国一位有名的贤士,生活在早于孟子一百多年的春秋。任鲁国典狱官期间,曾多次遭到贬谪,很不得志。
但其他国家派使臣来请他去做官,柳下惠一概拒绝。他认为,坚持按原则办事,不管到哪儿都会遭到排挤,在鲁国任职与在他国任职并无区别。
但在孟子看来,并不是君子的处世之道。柳下惠的做法,容易让自己被人轻视,进一步,则会限制自己能力发挥的空间。
孟子最推崇孔子的中庸之道,该久留就久留,该离开就离开。孔子辅佐鲁定公期间,帮鲁定公夺回汶阳之地,深受信任,被封为大司寇。但在鲁定公沉迷女色、三日不上朝时,孔子毅然离开鲁国。这是孟子最想效仿的进退自如的处世之道。
核心知识点
“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是一种中庸之道
在孟子看来,伯夷和柳下惠都是贤人,但行事代表两个极端。伯夷避世,为“隘”,柳下惠玩世,为“不恭”,依他们的行事风格,都无法实现孟子“救民水火、解民倒悬”的宏愿。
孟子希望取其中道,他说“乃所愿,则学孔子”。这一篇可以理解为是孟子在传承和阐述孔子的中庸思想。
应用延伸
除了躺平或辞职,你还可以这么做
孟子用了伯夷和柳下惠当反例,也用了孔子当范例。孔子和他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
孔子的影响圈更大。
儒家有进取心。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是“虽千万人吾往矣”。他们既要守道,也要弘道,要用一次次发声、自己的一次次选择来影响别人、改变别人。
有人留在学校一年年读博、不愿去工作;有人在公司里浑水摸鱼、躺平自保赚一份工资。这绝对不是平凡之路,而是让自己沦为平庸的牺牲品。
你也应该扩大自己的影响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