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语文教师承担传承母语的重任,理当从自身做起,表现对汉语的无比的热爱,也用自己的方式证明着中文的可爱。力超的范读,可谓达到了一种境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毛,…”忽高忽低的充满磁性的嗓音,回荡在教室的前前后后,老师缓慢地移着步子,也是从前至后,又从后至前,动情处自然步子放慢或停驻,“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那种愁苦仿佛凝结,凝结在僵滞的面庞,凝结在手抚着胸膛,教室里好似一下子空了,只剩下一个老人在拄着拐杖,在悲情地仰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当我们还在哀婉的世界徘徊时,忽一声高呼,似一阵天雷要敲醒沉睡了一个冬天的虫豸,犹如理想之光乍现,照亮漫漫千古长夜,饱经沧桑地诗人带着忧天下之心从黎明中走来,走到孩子们的身边,走到我们的现实世界。
什么是好课?钱梦龙说:“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读书,应该就是好课了。”肖培东说:“在诵读中陶冶心灵,在诵读中学会思考,以读促思,以读助悟,我想来想去,还是读书最好。”有琅琅书声,有诵读指导,这才是真语文课,能范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显然张力超同学的基本功是扎实的,他这不只是教课文了,而是沉浸在文字里,尽情赏玩着中华古诗音韵的和谐、感情的真挚了。只要教会学生诵读,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在一节课内有点滴进步,这就是一堂课最大的价值了。可惜张力超同学毕竟登台不久,未能自始至终发挥自身的长处,用倾情诵读串起整堂课,用诵读指导代替文本串讲,倘如此或在今后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如此,那课堂驾驭能力的飞升就指日可待了。
在生活中避短是好方法,在教学中扬长是好方法。张力超同学诵读的优势有待开发,那就对读的贯穿问题多说几句吧?
无论何种问题的文章,题目是眼睛,从题目入手是个捷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个题目本身就是全诗的概括,“秋”是时间,“屋”是地点,“破”是结果,“歌”是情感,人事物情皆有,正是记叙文的范本。题目可以引发我们我们什么思考呢?茅屋的来历、秋风的强度,被破的程度,如此悲惨境遇值得歌么!且看搜狗百科里对“歌”的解释:“歌”将诗句咏叹为便于传播的曲子,不识字的百姓也可唱。俗话说“言为心声”,诗人实在是在为贫苦下层人民而高声疾呼啊!以上为要说的第一点,整体感知读题目。
整首诗的结构层次很清晰,“秋风卷茅——焦灼、失落,群童抱茅——气愤、无奈,夜雨难眠——愁苦,大庇寒士——悲壮”,每一层都总结出对应的情感,但是这样的情感不是说说就完的,而是要学生入的、悟的,方法就是“批文以入情”,即,文本细读。开头一句“怒号”,把风拟人化,写出秋风的无情,反衬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未见其风,先闻其声,足见风的威力无穷,面对风的“怒”,人只有无奈的份了。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此时需要教师做的不是引导学生找到这些动词,或说说诗人的心情就完了的,而是需要一遍遍地诵读,读出那种焦灼,读出那份无奈。例子不多举了,以上说的是第二点,文本细读读词语。
杜甫是伟大的诗人,在这首诗中他描写了本身的痛苦,但当我们读完最后一节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这是一种思己利人的高尚情怀,这是一种冲破现实的崇高理想。学生只有在诵读中去体悟,才能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才能得知歌者的伟大。以上说的是第三点,情感体悟读句子!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