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愿经孤独的苦难,为我们今天的幸福披荆斩棘?是谁,愿以无声的语言,惊醒世人,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又是谁,在千百年前,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后世的一方乐土?
就是这个人,这首诗,无数次的让我泪湿衣襟。多少次,梦回大唐,来到他的茅屋前感受他的孤独、无助、坚强、大德大爱。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元761年的夏天,在成都浣花溪边的一座茅屋内,一个孤独、疲惫、衰弱的老人。
日子到了八月,这天肆虐的大风,像吹响的号角,响彻云霄。老人,拄着拐杖走出茅屋。
你看,一撮茅草一直飞到西江的郊外、一撮茅草挂上了高高的树叉、一撮茅草掉到了低洼的池塘,满世界都是一撮撮的茅草。
村里的孩童,当着老人的面,抱着茅草向竹林深处跑去,老人拄着拐杖一边追,一边喊。归来后,只是口干舌燥,两手空空,靠着竹林,叹息喘气。
“山雨欲来风满楼”,果然,不一会儿,风停了,云瞬间变成了墨黑色,一下子就到了傍晚。老人,拄着拐杖进了被风吹的满是破洞的茅屋。
感觉到有点冷的老人,看着多年盖的冷似铁、硬如钢的被子,翻开被子,里面全是孩子长年累月踩的破洞。
这个时候,硕大的雨珠声,狠狠地拍打着茅草屋,不一会儿水珠就顺着茅屋的破洞流了下来,到处都是洞,到处是雨。外面下大雨,茅屋下小雨,没一处干净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老人,自安史战乱以来,晚上已久久不能入睡,何况这样,怎能入睡?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风还在呼啸,雨还在肆虐,可怜的孩子,无助的老人,无处安放的生命。
啊,怎么才能有宽敞明亮的千万房屋,让天底下受苦受难的寒士尽欢颜!一座,在暴风骤雨到来时,嵬然不动,像大山一样挺立的房屋。为此,牺牲他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每每,看到这首诗,我都不能控制的流泪,我不知道它有多么高超的写作手法、有多么超凡的文字功底、有多么卓越的修辞手法、有多么合理的逻辑演化、有多么辉煌的历史地位、有多么深远的文学意义。
我只是看见了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孤独无助。茅屋外不能容他,茅屋内不能容他。
我不禁想到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圣诞夜没亲人没朋友,又冷又饿,当她划掉最后一根火柴看到的都是温暖的房子美味的食物,这个小姑娘想的应该是身处苦难的人们所想到的。
可就是这个老人,在经历人生百般苦楚,他想到的却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只要天下太平,人民不再遭受苦难,能安居乐业,就算让他这样死去,他也是含笑而终?
任何一个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自己,来让自己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读到最后,我明白,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
突然明白,老人不是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
老人,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洗涤读者的心灵、净化读者的心灵、感动读者的心灵。
这个迟暮的老人,大家都知道,他就是诗圣杜甫。
迟暮的杜甫,是真的,只能用来景仰的,尊重的。
杜甫之前,没有这样的高度,之后也永远不会有。
杜甫千古。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感谢阅读。
二、继续留言关注。
三、你们的支持,我坚持的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