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山村的百年沧桑(一)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荒城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兴亡谁人定碍…
盛衰岂无凭碍…
一.序
阴山山脉横亘于内蒙古中部,形成的大青山和灰腾梁山北托浩浩汤汤的蒙古高原南牵物美风华的河套平原,将内蒙古中部分为前山和后山两部分,巍峨的大青山,挡住了南下的寒流和北上的湿气,把寒冷与干旱留给在了后山这片土地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粗犷豪放是他们的性格;吃苦耐劳是他们的品质;坚韧顽强是他们的毅志。在这里生息繁衍人们,他们深深地根扎在这块土地,这里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乡。
从灰腾梁高山草甸草原自南向北延伸,穿过大青山细细碎碎的许多余脉和沟沟峁峁纵横的丘陵,北望无限的平川,这里的人们称之为后大滩,而在后大滩的南边缘,一座圆锥形的小山丘突兀在耸立在平川与丘陵间,小山边西侧有一个小村庄,这个随小山山脉走向而建呈现S型的村庄叫元山村,丘陵将小村庄包裹在一个近似于椭圆形的盆地中,旧的故事随岁月的风蚀中湮没,新的故事又在时间的洪流中泛起了朵朵浪花。
元山村什么时间诞生在后大滩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史书上没有记载,地方志中没有记录,但历史的脉络依然清晰,一九二一年孔祥熙创办永大公司,强占后大滩牧场一千余顷开始垦牧,一九二六年垦牧两百余顷,开始将开垦的荒地放租种植,元山村南部称为三珍子、四珍子的土地就是那时开垦的,元山村最早是清水河人来到了这里租种土地,大约在二八年左右首先定居在这里的是张氏一大族的几户人家,以张海招家租种土地最多,从此就有了元山村。
一九三零年,中原大战开始,山西晋西北及燕北大量的难民重新走西口,来到了这里谋生,元山子村人口大量增加,从山西来到这里的人,最初大多数都是张海招家的佃农,我爷爷家在三一年从山西平鲁县移民到此,全家人都定居在元山村,最初租种张海招的土地,也是张家的佃农,后来大爹在外地开荒,才有了一点自己的土地,由于离家较远不便管理,再加上兵匪的敲榨,只得放弃已垦土地,为他人作了嫁衣。
从建村到现在,元山村经历将近百年,在这近百年中,村子经历了兵匪的摧残,日寇的烧杀,国民党保甲所的黑暗统治,在建村最初的二十多年中,元山村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安居乐业的稳定局面,但村民们顽强坚韧守护着自己的家园,他们与兵匪周旋,与日寇抗争,与黑暗统治斗争,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那颗火种,也是照亮中华大地的那一束光。
一九四九年,元山村迎来了解放,几千年来,先民们盼望的耕者有其田终于实现,分田分地真的忙,元山村从此得到新生,依附于地主,被奴役的村民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地站在自己的田地中,播种着自己的希望和憧憬,没有了压迫与剥削,他们勇敢地站了出来,敢于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一切势力作斗争,做军鞋,捐物资,支援剿匪反霸和搞美援朝,热火朝天地投入了新中国的建设之中。
互助组、合作化、人民公社,他们体现了主人翁的责任,义无反顾地将自家的私有财产交给了集体,他们为新生事物出现感到欢欣鼓舞,以饱满的斗志和昂扬的精神为全新的制度流汗出力。当前进的道路曲折艰难时,他们昂起了胸膛,注视前言的光明;当生活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时,元山子没有等和靠,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将村前的沼泽湿地,改造成旱涝保收的良田;当面对后山十年九旱的自然条件时,他们在滴水成冰的寒冬,挖机井建石渠,凛冽的寒风不能挡他们平整土地的激情,依靠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彻底扭转了靠天吃饭的窘境。
十年浩劫,元山村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迷茫过、困惑过,但没有失望过,他们始终相信乌云遮不住太阳,蚍蜉撼不动大树,恶梦起来是阳光灿烂的早晨,在这十年中,元山子在村子一帮领导的带领下,生产有序开展,多种经营齐头并进,成为周围有名的富裕村。
当改革在农村撕开一个口子时,元山村人迎着改革的春风,走出了封闭的小村庄,看到了日新月异的世界,他们没有龟缩和怯懦,而是乘着改革的浪潮直面而上,一个个发家致富的能人,一批批种粮高手,在村子里诞生。走出去了,走出这封闭村庄的还有学生,进城务工有农民工,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助力国家的现代化,一座座高楼在他们的手中拔地而起,一个个城市在他们手中装饰一新,他们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石,他们是中国城镇化的建设者。
经受过岁月风吹雨打的百年村庄,稳步地起向自己憧憬的辉煌,在建设新农村的步伐中,迎接自己的中国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