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546318/f4e418b6ee15c765.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6546318/2250117a39f6d4d8.jpg)
趁年轻,尚未老,聊聊接吻的话题。
“接吻”这种说法是书面用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如此表达。年轻的妈妈只会对孩子说“宝宝乖,妈妈亲你一下”,倘若来一句“宝宝过来接吻”,那种感觉就会怪怪的,瞬间氛围感荡然无存,没准还会把孩子给吓跑的。至于恋人之间,那根本就不需要用语言去表达,安心的去做就行了。你见过哪对情侣在亲吻前,男孩对女孩郑重的说“接下来,亲爱的,我们来接个吻”?如若有,那必然是求分手,求作死的节奏。
书面用语显得文雅,这是好事。可雅的东西偶尔也会雅然无味。真正接地气的语言在民间。“接吻”在中国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老百姓的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北方一般叫“亲嘴儿”。不能机械的去读这三个字。妙处恰在这后面的儿化音上,要能读出来一种享受,一种律动感。最好发音的时候再面带些微笑,那感觉就更好了。南方特别是最有代表的江南一带,比如苏州,自古为书香之地,人们比较含蓄内敛,他们称接吻为“香面孔”。此处的“香”为动词,不好意思直接说亲嘴唇,迂回一下,用面孔来代替了。不愧是“吴侬软语”,一张嘴就有文化的味道。上海人接西洋风气之先,体现在接吻上也要中西结合,年轻人爱说“打开水”,即“打kiss”,洋味十足,摩登满满。我所在的徐州地区,老土话称接吻为“噘嘴”。徐州方言素来有形象、俚而不俗的特点。亲吻岂不是两个人撅起嘴巴的事情。相当有画面感。
接吻是饮食男女必做之事。更是情侣爱人之间互表好感,倾诉爱意的载体。仔细想想很是奇妙,四片嘴唇的碰触缠绕竟然超越了国别、民族、信仰、种群、阶级、地域、文化的鸿沟,被全人类所接受。由此看来人类社会貌似复杂,其实简单的很。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就曾说过“星球很小,小到一个吻可以推倒所有的围墙”,思来确是真理。
中国的小孩子小时候看外国电影时常脸红,如果是家庭共同观影行为则更显尴尬。男女主角有过多、过长,各种方式的接吻镜头。看的你心惊肉跳,仿佛自己做错了事情,恨不得立马挖个地洞把自己给藏起来。可此时倘若你故意走开,又有“此地无银”,“小题大做”之嫌。现在想想,判断孩子是否长大透过一个接吻镜头便能略知一二。其实我们对西方的接吻也存在着误区。影视作品作为艺术表达必有夸张之处,欧美人远没有我们臆想的那样开放,见人就啃。排除掉情侣之间的行为,接吻很多情况下并不涉及两个人嘴唇的接触,而是吻脸、吻额、吻头,集中在非重点部位。就是一种礼节,仅此而已。
历史学家也很难考究出接吻的起点始于何时何地何人。吻是一个生物性的动作,传达的是一种意识,一种情绪。究竟是什么意识,何种情绪,这就异常复杂,甚至是意味深长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认为,早期的吻写为“口”边有“一”,意指用嘴往里吸。后来的篆书写为“肉”旁加“昏”,强调两唇相吸时的激情与疯狂。西方十七世纪有一个叫马丁.冯肯佩的人写下了长达千页的有关于吻的内容,并把接吻细分为二十多种不同的类型。可见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接吻都是一件悠久、复杂的事情。
吻并不一定都代表着浪漫与激情,美好与体贴。有时候还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意味着背叛与谋杀。著名的“犹大之吻”就是如此,耶稣从此被钉在了十字架上。不同文明的语境下,都有口腹蜜剑,嘴唇涂上毒药,借吻杀人的童话故事。现实生活中,吻错了人,吻了不该吻的人也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让自己陷入困境。吻看似简单,何其难也!
接吻是套着枷锁跳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原创文章,严禁盗用。如有需要请联系qq35696947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