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路上有你
我实三生有幸

Q
许久未见,归来如旧。奉上第一次参加拆书训练营入营作业一篇,权当重逢礼了。
01 缘分
与拆书的缘分早已有之,却屡屡搁浅:早在2015年底我便与拆书帮的李晓峰舵主在十点读书会相识,不仅听他在十点活动中拆过书,自己也去参加过拆书帮的活动。后来在2017年的主题阅读中一读《这样读书就够了》,甚至2018年我又请了拆书家们来十点做课程点评人。
兜兜转转,这次我终于敲了拆书帮的大门。老朋友说“终于等到你”,我也感慨自己终于来了。不敢说能走多远,只希望能充实一点生命的空虚怠惰,丰盈一些灵魂的单薄软弱。那么多好朋友都已经跑在了前面,我又有什么理由一直落后和止步于当下呢?
回首成长之路,我遇到过诸多荆棘。虽然有过盲从和冲动,思想怠惰和勇气不足,甚至自我否定和怀疑人生。然而,最终还是一点点筛选和甄别优质社群和有价值的方法,想明白及时止损和永远向前的道理。生活终究是要一点点向前的,所以要摒弃和淘汰没有意义的东西,不要让它们浪费了有限的生命。懂得一些道理,也不算白白过活的一场。
02 因果
说起“拆书”,我原本的看法是书必须从头至尾、不可断章。因此,无论当年读这本书还是接触拆书帮的拆书达人们,都未曾上心。我读书,向来是兴之所至、并无目的,也曾觉拆书功利,或者仅适用于企业人士。另有杂事繁陈,贪多难嚼,疲于应付,也就拖拖拉拉未曾仔细思忖“拆书”这件事。
二读此书后今日想来,其实也有过为解决生活中某一问题而购置某些图书的情景,比如如何阅读、如何相处;也有过因书中片段和语句触动自身经验而思索万千的时候,比如成长的困扰、家庭的压力;更随着读书渐多、铺面渐广、见识渐深,逐步发现读书的量多不如用精,分辨书的好坏比读书的速度快慢更重要。且有些致用类书籍确实不必一字不漏的读完,直接看目录找自己需要的部分读之即可。
目前读书对我而言已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习惯,也可谓精神食粮。自我摸索已经由胡乱读书的“蛮荒时代”逐步过渡到有些章法和速度的“信息时代”(引自彭小六的阅读进化论),我想是时候运用一些有效的读书方法去提升能力、解决问题,进化到更加高端的“互联网时代”,并构建和夯实自己的知识体系。
03 边界
二读此书,竟发现自己从来没有主动思考过知识的迁移。不仅没有将书中知识用于提升能力和解决问题,更遑论迁移到信息和经验上了。而追问和反思经验的能力、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内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加起来,才是搭建知识体系框架的合力。
一直以为RIA是便签法的英文名称,现下终于分清便签法可以为高级学习者自我学习之用,而组织的现场学习却可以在学习促进者带领下共同进步。所以应用便签法起步入门提升学习元能力,再在群体活动的RIA互动交流中“尽人之智”,查漏补缺、升级思维、构建体系、夯实能力。
曾经疑惑小说怎么可以跳读?原来以自身而非知识为核心的拆书学习中,不破不立。不仅实用类和理论类的书可以拆解,叙事类和其他类也一样可以。思考和适用得法,任何好书都可以拆解运用、指导行动。
A
“拆书”是一门学问,需要练习并有诸多陷阱。就当前,迁移案例和提出问题是我在本书看到最可怕的关口。希望我能平安度过。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李由|原创作者
抚一琴悦己
执一笔解忧
许你充实精彩
可愿真诚热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