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什么最贵?除了房价,就是流量,两者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房价在过去二十年高歌猛进,成了绝对的奢侈品,用一条深深的鸿沟隔开按照二八定律分离的人群。这二十年也是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的时期,流量也随之引起市场的重视,企业购买流量的成本的增长速度和房地产并肩齐驱动。两者目前的发展都到了一个瓶颈阶段,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国家下定决心转型经济,房地产市场下行不可避免;而流量也因为互联网的饱和而止步,大家不得不在流量红海中厮杀争抢。
房地产曾经是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而流量对于企业、社会的重要价值在哪里?流量的本质是什么,以至于大家疯狂争抢呢?如何才能在流量争斗战中获胜呢?
我们可以从互联网流量发展的历史中窥视一二天机。
浏览器-互联网流量的第一次汇聚
访问Web需要Web浏览器。
1994年,一家名为Netscape的公司发明一款Web浏览器--一种用来访问Web的基础工具软件。那个时候的网页只是带有超链接的简单图文页面,却依然引发了人们广泛的使用热情。当时的Netscape是全世界用户量最大的Web浏览器,几乎掌握了当时互联网世界所有的流量,几乎所有的Web访问都是从Netscape发出的。
后拉有两个喜欢网上冲浪的年轻人发现,要找到自己想要的网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于是他们收集并整理了一份自己喜欢的网站目录,做成了现在广泛存在的导航网站-万维网向导。其中一个学生叫杨致远,后来创建了Yahoo。导航站的出现很快引发冲浪者的狂欢,人们网上搜素信息的速度瞬间加快了,“万维网向导”的迎来了流量暴涨的时刻,成为当时流量最大的网站。
1996年,Yahoo上市,业务迅速扩充,成为史上第一个门户网站。通过丰富的内容,产生源源不断的流量,源源不断的流量给yahoo带来源源不断的广告收入。导航站作为内容的一种还没有充分发挥价值就退出了yahoo的核心业务。
10年后,导航站模式在大洋彼岸的中国找回了它的第二春,hao123、265、2345、9991、360导航……一大批看上去大同小异的导航站奋力争夺着用户浏览器的起始页。输入英文地址对很多中国人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导航站的出现刚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一两个网站访问量,大家可能觉得没什么价值。可如果出现了一个流量池呢,那意味着在在大海中广撒网,总能捞到那么一两条价值不菲的”鱼”。人们开始赋予流量新的意义和价值,流量代表着潜在的业务机会,即业务规模和企业收益。
搜索引擎-获取内容更高效
导航站只是作为一个流量的入口,流量还需要一个承接的网站。上世纪末兴起的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网易成为导航站流量的最大承接者,他们用及其便宜甚至不花钱的价格,把传统媒体的内容搬上网,让内容以更快的速度传递给大量的用户,进而吸引了巨大的流量。
不过,门户的流量模式并没有风光太久,很快就被一种更加高效的流量模式给压制了,那就是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是比导航站能量更大的入口。导航站只能把人们导向特定的网站,搜索引擎却能够把访问者导向所有其收录的网站,而且速度更快,信息量更大更精准。人们通过搜索引擎能够快速访问各种各样的内容,把冲浪者的世界从一个小镇扩展到全球。曾经强盛一时的门户网站大佬们也不得不跪拜在搜索引擎面前,祈求搜索引擎的流量扶持。
百度曾经是互联网世界上帝一般的存在,没有被其收录的内容几乎没有曝光的机会,没有排在搜索结果前几页的内容存在感也非常低。这造就了一个新的业务-搜索引擎优化(SEO),让自家网页排在相关搜索结果的前列,以便从搜索引擎引来更多不花钱的流量。
但SEO做的最牛逼的公司叫阿里巴巴。如果你通过google搜索任何商品的名称,几乎总能发现排前列的阿里身影。正是这项炉火纯青的本领让阿里巴巴的外贸得到快速发展,也让阿里人认识到流量原来这么值钱。所以,阿里花了相当大的成本来营造淘宝的流量池,等到它的流量池越做越大时,果断出手封杀了百度、微信、京东等外链,让自己的流量变得更加珍贵。淘宝卖家要想获得流量,唯一的办法就是给淘宝交钱。
垄断流量经营权意味着巨大的利益。阿里和百度能够迅速成为互联网的巨头都只做了一件事情,用它的流量尽可能多卖广告。
移动时代--去中心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让更多玩家有了新的机会,头条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凭借”人工智能算法”的开创性技术开辟了有一个新的流量入口,造就了另一个流量巅峰。
百度、淘宝、头条这些巨大的中心化流量平台,凭借着对流量的绝对控制型地位,收割着包括广告收益在内的各种相关利益。
互联网流量的增长,远远赶不上流量需求的增长,这就导致流量的成本越来越高。而类似阿里、百度和字节跳动这样的超级流量中心,进一步加剧了流量成本的上升。
淘宝的优势之一,是让商家不必再去租用昂贵的实体店面,只需在网上开一个虚拟的店铺,交易简单、方便和快捷。但商家慢慢发现,淘宝的流量越来越买不起了。由于淘宝封杀了百度、微信等重要的外部流量,卖家只能出更高的价格购买内部的流量。
在一个中心化的平台上,客户和流量都是平台的。每一个商家都不甘心在客户和流量上失去自主权。去中心化逐渐成了大家的一种急迫愿景和需求,需求即市场,大家都认识到“去中心化”是人心所向。
微博曾经尝试过去中心化的努力,效果还不错,造就了一大波的流量大号,充分满足大家对流量的需求。然而流量收益都被一些大号赚走了,平台几乎无利可图。最终,平台方不得不收回绝大部分的流量的分发权。知乎的情况大致类似,一个去中心化的社区,只有再保持足够中心化的权限之后,才能获得稳定的商业价值。
对平台来说,去中心化与获取商业价值是一个相悖的关系,重点在于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微信公众号就做的很好。公众号的所有者对内容、读者、流量、广告都有着完全的控制权,平台方基本不加干预,如果不是公众号所有者主动打开广告开关,平台方甚至都不会去觊觎这些流量的广告价值。
另外一个在去中心化上做的比较好的平台是快手。快手以“关注为核心”构建其内容分发方式,遵循公平的流量分配原则,以及以创作者为主体的运营视角。作为一个结合了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的综合内容生态,快手超过70%的流量是给了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目前,在开辟了直播、电商、知识付费等商业变现探索后,快手活得相当不错。
私域流量--专属自己的流量池
公开市场可以得到的流量叫”公域流量”,比如百度的搜索广告、淘宝的直通车和钻石展位,以及今日头条和抖音的开展广告和信息流广告,这些流量花钱都可以买到。
私域流量是相对于公域流量而言的,概念化而言就是自主可控的流量。公域流量越来越贵,即买即用,用完与企业就没有什么关系了。企业真的需要的是存得住的、长期有效的流量。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年”私域流量”大行其道的原因。
私域流量并不是花钱找李佳琦这类顶流帮你带货,找主播带货跟在淘宝买直通车并没有本质区别,用户、流量仍然只是一次性的。而应该像”陈翔六点半”一样,打造一个品牌,让用户获得其想要的价值,即便你脱离了这个平台,粉丝也会跟着你走。
能够经营私域流量的地方,一定是平台方相信去中心化的价值的地方。你不能指望在一个平台主导流量分发的地方,搭建出自己的健康的、可持续的私域流量。
快手不太在意“顶流”,才给更多的“末流”留出了机会,比如卖汽车和汽车用品的二哥评车,卖阅读课程的樊登读书,卖水果的罗拉快跑等等。既打造公域流量,又保护私域流量,快手在私域流量和公域流量的融合方面正在积极探索更多的商业化玩法。
在商业上也。用户间形成的关注关系,是快手非常看重的,极少干预,对于私域流量有很好的保护。但快手又不完全是私域流量,在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的融合方面,快手或许能探索出更有想象力的空间。
至于微信,你就看看有多少内容创业、小程序创业的个人和团队,把根据地放在微信,就一清二楚了。
流量的本质
流量的本质是什么?我觉得还是人,能够识别对错好坏,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中心化的平台也好,去中心化的平台也好,吸引流量的核心在于踏踏实实地为流量创造价值。你创造的价值足够好,流量跟着你跑,平台反过来也得求你,因为平台树立的高墙已经无法挡住你吸引外面的流量;你创造的价值弱,平台就决定着你的生死。
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我只相信一点,市场永远会回报那些认真做事的人,那些坚持创造价值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