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三十九年,太史公没有在《秦本纪》中有任何落笔,不过这并不代表这一年就没有事情发生。从《六国年表》来看,这一年秦国攻打了魏国的怀这个地方,从《魏世家》也能看到这一事件,同时在《范雎蔡泽列传》中也有记载,这件事就是出自范雎的手笔。
从列传中可以看出来,攻打怀就是范雎关于远交近攻战略的具体实施。不过回头说一下《秦本纪》中并非没有关于攻打怀的记载,在本纪中将这件事记录在两年之后,也就是秦昭襄王四十一年。本纪这样记载其实是将攻占怀和邢丘当做一件事来记载,因此也不能说本纪中记载就有错误。
不过之前说过,范雎的战略是远交近攻,按理说魏国跟秦国之间隔着一个韩国,怎么也不像是近攻。其实如果看一下地图就明白了,此时魏国首都是大梁,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而怀和邢丘包括之前攻打的安邑,大约在现在的甘肃那一带。也就是说此时魏国是被一分为二的,怀和邢丘那一带已经成了一块飞地,随时都在秦国嘴边了。
所以说范雎攻打魏国的怀和邢丘正是他的战略思想的具体实施。这样一来秦昭襄王三十八年攻打赵国失败,就跟三十九年采用范雎的策略攻打魏国成功了,就形成鲜明的对比,范雎在秦国的地位水涨船高,也就不在话下。
秦昭襄王四十年的时候,《秦本纪》记载了,秦国太子死在了魏国。这个太子的死,无论是《秦本纪》还是《魏世家》都没有记载他的死因,以及他为什么会在魏国。但是在《六国年表》中太史公表明了,昭襄王这个太子是在魏国做人质期间死的。不过我觉得这有待商榷,也许太史公只是出于某种目的这么写的,就像是太史公将发生在三十九年攻占怀这件事,放在四十一年一样。
首先到了秦昭襄王的时代,各国派遣的人质已经不能起到约束战争的作用了,因此大家都会选择自己不喜欢的后代去做质子。就像是秦昭襄王把他的孙子,秦始皇的老爹异人放到赵国做人质一样,而秦昭襄王子嗣本来就不多,这个太子更是他指定的接班人,怎么可能让他去做人质这么危险的事情?所以说,这并不合乎情理。
另外还要提一下关于《秦本纪》为什么把三十八年的事放到四十一年去写,有可能就是因为秦太子在四十年的时候死在了魏国,这样一来从《秦本纪》来看,无论攻打怀还是邢丘,这就是为太子报仇。
而事情的真相可能是另一个样子,猜测一下,秦国范雎订好了远交近攻的策略,而这个策略核心第一步就是让韩国和魏国听秦国的话。那么之前按照既定策略,秦国肯定跟魏国各种示好,也许魏国出于种种原因并不买账,于是秦国就顺势收拾了魏国一块飞地算是小惩大诫。
这么一打,魏国上下必然是有所震动,然后会寻求跟秦国接触。秦国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构想,必然会派出重要人物,以示诚意,也许太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使魏国。
但是很悲催的是,这个太子很不幸赶在这个时候就死了。然后剩下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个秦国太子到底是怎么死的?
当然第一个怀疑对象就是魏国,毕竟在前一年,秦国把魏国的城池侵占了,魏国报仇似乎也说的过去。但是仔细想想,貌似魏国并不是傻子,如果这个时候得罪秦国必然会引起对方的强烈反弹。所以说不太可能是魏国谋杀了秦国太子,而且如果是魏国干的,太史公不可能没有任何交代。
然后再分析一下太子的年龄,秦昭襄王是十几岁登基,到太子死已经在位四十年,按照古人的生育年龄,这个太子应该就是在他登基前后出生的。实际上到他死亡,已经有差不多四十岁了。如果按照现在的年龄来看,四十来岁正好是身富力强的时候,但是考虑到古代人的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造成平均寿命偏低,不到三十岁就可以自称老夫了,从这里考虑,秦国太子的死亡似乎并没有阴谋在里面。
当然了主要是秦国强盛,秦国太子如果要出使魏国,只会经过韩国,而韩国国力弱小,切长期屈服于秦国之下,所以他们是没有胆量对秦国太子有什么想法的。所以说,秦国太子大概率是自然死亡,或者病死的。
秦国太子的死亡,如同一只蝴蝶煽动了一下翅膀,不久之后这阵风吹到了一个商人的面前,机缘巧合之下让秦国迎来一代帝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