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前,远在上海的表妹连续发来几条消息,毫无顾忌地跟我炫耀她的最新战果——新工作专业对口,领导合拍,关键月薪比之前翻了一倍。
字里行间,让人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如沐春风的嘚瑟样儿。
“小样儿,可以啊!你这是给我示范什么叫"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吗?”
“哈哈,毕业快一年了,这回再不折腾出个像样的工作,过年回家妥妥滴逃兵一枚。”
……
今天午休时间,手机又屏亮了。
“姐,忙不?出来聊五毛钱的呗?”紧接着抛来一个“无聊”的表情包。
“不忙,可你这五毛钱陪聊也太抠了点儿!”
“不是吧!这年头人穷了连个聊天的人都找不起?”
“得了啊,刚涨的工资就别在这儿跟我哭穷了!”
“老姐别逗了,实话跟你说,前段时间换了个新房子想离公司近点,结果去掉房租水电,一秒回到解放前!还不是每天看着别人光鲜亮丽的,自己灰头土脸当陪衬,好急,真想一夜暴富……”
听了表妹的一番吐槽,本想安慰她你还年轻,还有大把时间努力之类的话。可突然间,自己竟也被一股莫名的焦虑感击中。
![](https://img.haomeiwen.com/i9946911/4fd3e591ec518fe9.jpg)
“年轻、慢慢来”这种话在当下这个快节奏、高效率的时代,仿佛一说出口就会被淹没地无影无踪。连自己都觉得这种鬼话像是一剂过期的药,早已失效。
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果然,这个时代,越多越多年少成名的故事刺激着我们的神经——
摩拜创始者胡玮炜80后;ofo创始者戴威90后;动辄融资上亿的公众号背后也多数是一群8090后的同龄人在主导……
因此,越来越多想要跟这些成功人士或是现实较劲的人不自觉地加入到这个“焦虑狂欢”的旋涡中——
读书时,我们焦虑如何取得好成绩,考上好学校;
出来工作,我们焦虑如何把工作做得出色,赚更多的钱;
结婚以后,我们焦虑如何经营好婚姻和家庭以及教育孩子;
老年时,我们或许又会焦虑后代的生活是否会过得如意……
而且,焦虑不止伴随着众多普通大众的一生,很多成功人士一样深陷这种漩涡中不能自拔。
有了独掌天下的企业,要担心销售、预测市场,谋划企业传承;有了一定政治地位,要面对长篇累牍的公文,参加干涩冗长的会议,应对推杯换盏的饭局。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曾经就因工作压力大,长期处于巨大的焦虑中,后来患上淋巴癌,被医生要求停工休息。
很多看似岁月静好的日常,其实都在暗潮涌动。这种现象让我联想到斯坦福学生中流传着的一个名词“斯坦福狂鸭症”。一只悠闲地鸭子在湖面上逍遥自在地漂过,而水面之上的平静掩盖了水面之下鸭掌的疯狂拨动。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不同层次的人们同样面临焦虑感的膨胀呢?
我认为罪魁祸首是人心,很多时候,人心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最大且永远填不满的窟窿。
“知足常乐”是爷爷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只有小学文凭的爷爷,起初只是单位里一个不起眼的伙夫,因爱劳动热心肠,加上脑子灵活,很快被提拔到单位里一个管事的职位,颇有面子的一份差事让爷爷一家顺利度过那个吃穿发愁的年代,同时,职责加热心,爷爷为镇上的人处理过的棘手事务多了,在当地也积攒了一定的威望。
在我印象中,“爱管闲事儿”的爷爷有操不完的心,但很少发过脾气,总能很从容地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退休之后,爷爷依然精力十足,每天凌晨依然会像往常一样无偿清扫庭院的落叶,颇有“扫地僧”的范儿。有时,我会打趣地跟爷爷说,好歹也是在官场走过一遭的,能不能端点架子。爷爷每次都笑的一脸褶皱,一脸满足地做着自己的事儿。
如今已年过七旬的爷爷,依然身形矫健,精力充沛,越来越爱热闹的爷爷还成了大家公认的“老顽童”。前几天,看到爷爷终于换掉有年代的老人机,拿着新买的智能手机,透过老花镜,像个新入学的好奇宝宝,向弟弟虚心学用微信的样子,不禁感慨,爷爷这辈子无忧无虑真好,看来,知足真的能常乐。
有人会说,焦虑也是我们不甘平庸的一个信号。的确,但是如果不能很好的自省加自律,过多的焦虑只会扰乱我们的心智。倒不如,活在当下,认真过好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每一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