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着出门溜达溜达,然后果然就神不知鬼不觉地迈进了电影院。最终还是看了这场毁誉参半的“盛宴”啊……
豆瓣差0.1分触7,实在有些诧异。看了之后,觉得多少还是委屈了陈凯歌导演,果然还是期望太深而带来了更深的失望吧。毕竟豆瓣上国影的佼佼者,也是陈导的《霸王别姬》啊。
所以这一部片子,个人觉得,7分还是应该过的,毕竟在豆瓣,7分以上的片子才“值得一看”。
是追忆盛唐?是叙说悬案?不过大众的印象还是公正的。整部片子的视效是顶尖的。尤其前半程,对我来说十分舒服。除了开篇的“卢浮宫”稍微出戏外(当然这只是调侃),整体上十分有代入感。对我来说有趣的一点是,李白竟然长得都与画像极像,恍然间让人觉得贴了张脸在演员的面部。再就如安禄山和唐玄宗,典型人物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这一点欣慰得很。网络上好多人因此片讨论起了白居易为何不如李白,多少有些“就片论事”的味道,白居易可是十六岁成“一岁一枯荣”之句的诗人,这又是如何的格局,而“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又是如何的境界啊。
是追忆盛唐?是叙说悬案?然而上边的都算不得问题,网络上的话题多还是集中在两个方面,而我也是带着这种成见踏进电影院的。待出来后,却又疑惑于这种成见了。
是追忆盛唐?是叙说悬案?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在赞美极乐之宴呢?我看电影前,最怕一部盛唐硬生生被拍成一部“看起来”的盛唐。这也是我迟迟没有走进影院的原因。盛唐后往往跟随两字,唤为“气象”。没错,盛唐不在于刹那之风、瞬时之气,它是“象”,是一种挥不散卷不尽的品格。她不需多做动作,她的“一肌一容”,便“尽态极妍”。我之所以说电影的前半段让我舒服,是因为电影前半段处处是盛唐,无处不盛唐。我感谢唐宫的修建。它使得镜头活了起来,使得镜头前的唐宫活了起来。街巷是盛唐、人情是盛唐、风土也是盛唐,这是坐在电脑前对着绿幕苦思冥想着怎样对道具布景“添油加醋”所做不到的。
是追忆盛唐?是叙说悬案? 是追忆盛唐?是叙说悬案?然而,为何就出了个极乐之宴呢?极乐之宴就像一个生涩怯懦的小导演,他想要把手放开尽力一搏,却终于没能放开手脚。这就使得一张宴会,若是展现华美,则支离破碎;若是表现情节,亦破碎支离。这宴会的表现我看不出一个成功导演的调度,无非上天,入地,围观群众上前一步;再上天,再入地,围观群众再上前一步;接着上天,接着入地,围观群众就站成一个圈了。可怕。当然,最可怕的,还是这表面得不能再表面,肤浅得不能再肤浅的华美了。对了,整部电影似乎是充满对杨玉环深深的赞美的。而这极乐之宴,也似乎是杨玉环的意思,为的便是展现大国的无上魅力。不,如果你们真的想要赞美杨玉环,你们就不会这样做,让极乐之宴再深沉一些罢!李唐恐怕是不愿做那个暴发户的。
是追忆盛唐?是叙说悬案?为什么很多人似乎都在“唾弃”这情节呢?说实话,一篇日记释全部,的确领人难以满足。可至少,故事是完整的。何况,我们为什么必须要把这一部电影当做一部实实在在的悬疑片,求一个真真切切惊人的内幕呢?或许是我太过宽容,但我觉得,看多了日本小说的人都会有所宽容的。这一篇故事,像极了日本文学的祖宗,像极了日本幻想文学的祖宗,尤其像极了谈鬼说怪的日本文学的祖宗。它或许受了太多百物语小故事的影响,太不看中结局。就仿佛众人围坐,点上一支蜡烛,一人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和尚叫做芳一,他去给亡灵弹琴。他的师傅在他临走前给他身上画满了符咒。芳一得以平安回来。但是!那只没有被写上符咒的耳朵,却被亡灵……带走了!”它只是给你讲了一个故事,又讲了一个故事来解释它。当然,这算不得什么明智的方法,但日本文学比较于中国文学,向来会少一些东西。即“道”。日本文学很少载“道”。“道”是会对文学创作的各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的,结构然之,情节亦然。松本清张这样的人之所以少,大概也在于此。因此读日本文学,也就当做故事来读就好。所以,故事完整了,我可能便不会苛求什么。
是追忆盛唐?是叙说悬案?总之,有一个完整的故事,配了一套顶尖的表现。虽然,对于我来说,这顶尖的表现上显露了一丝情怀上的“噪点”,可看,还是值得看一看的。毕竟思想是自己的,他人的思想那便是他人自己的。无论是对是错,自己的观点,还是值得自己去躬行实践,探索一番的。
是追忆盛唐?是叙说悬案?哦,对了,补上这么一句,你整部电影倒而叙之,借一件本不离奇却故造离奇的案子,是来追忆盛唐?是来叙说悬案?动机不纯啊……两的而放矢,箭在途中劈斩开来,便没什么稀奇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