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本应该是中国教育中的特长项目,可在现代文化的潮汐的冲击之下,被市场经济的主流强烈冲击到了文化的边缘。以前文理并重的教育格局,如今似乎已经成了西风骤起,理工为大,独领风骚的文化格局。
抚今追昔,封建旧式的语文,也叫国文,是一种达成登堂入仕以期完成身份转换实现个人思想抱负的传统工具。不能认知通透《四书五经》和传统礼乐纲常的必要知识,仕途于他,无异于势比登天。
而我以为,现代的语文于人,则应该是一个人借助语文,了解历史,认知社会并最终达成服务于社会和以文明创新的方式推动一个社会,和改造建设一个更先进的文明社会的一种全新文化工具。而成就这种全新的全过程,无论是对于学生本人,还是对于教育体制和它辖属从业的老师,应该有趣的,生动,而不应该把语文的学习和教育延习成一种毫无创新、了无生趣、枯燥的一种低效的重复性劳动。现代新型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让语文学习和授课教育成为一个充满充满博学看点,在人与书之间两情相悦,在师与生之间,上下相互倾需的一种有机组合体的教育合力。
因此,新型的语文教学,不是每天让学生对着一本课文终日在课堂里摇头晃脑,却在诵读过后,仍不知天高地厚,四海风流,和人世艰辛为何物的满头雾水。只为分数,应对考试。犹坠其间,却必须面对,寒窗十载,终难得其解,不知所云。
为此,一个学生,乃至一所学校,一个语文教学团组,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全新学习和教学方式来应对这种挑战,这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一个全新课题。
如果把语文的学习看做一处思想的小屋,那么与它相对的两扇窗口,就应该是历史和当今的四海潮流,一个认知过去,一个思考未来。让每一个教学语文的人明白,语文的学习,不仅包含着考古,更孕育着未来。
若以人的生死而论,但凡是人,都是贪生怕死的,因为生命的鲜活,人们贪生,因为恐惧世间的了无生趣的沉寂,人们怕死。语文也是一样。看清历史,端正三观,才能让一个人知荣辱,明兴衰,得清醒。向未来,才能让一个人明白,自己多年来的学习为的什么?该明白当下,该在自己明白成人之礼以后,该好决定活在当下,从着自己持有的志向,满怀激情地决定,该从哪个站口?适时果断地上车。所谓“温故而知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关于语文教学的改制与创新,既是一个攸关社科人类命运的系统性工程和结构体系,又是一个可以以点带面,关联检验和付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尝试。
以西安交通大学的创新办学模式为例。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无论于国家发展还是区域竞争,创新都被摆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支撑的高水平大学,如何打通从科技创新到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同时,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愈发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西交大的人才培养路线能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独树一帜异军突起,正是在王树国校长的思考创新主持草创下渐进塑造完成的。为了突破国家的技术瓶颈,以此为办学之需,以国家急需突破的科技项目需求为办学目标,打破传统鸡犬之声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的传统专业学科设置。采用要素集成模式,打碎壁垒,创新办学。为国家科技之需,既创新的教学,又突破了项目,更通过这种理论结合实实践令人面目一新的办学模式,让学生在干中学,在学中做,让学生纷纷走出专业学科设置的理论象牙塔,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能力,培养了人才。
如领袖对留苏的中国学生所言:“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上述所言,正是针对我们当今的学生。它们的将来必是要担当国民之希望和未来的。
它们的区别所在,留苏是国家的科技之需。而我们现在需要面对教学的语文,正是我们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思想未来之需。
文明要面向何处?将来的社会,究竟要向何处走?都是需要我们用心学习深入研究,做出思考、慎重抉择和担当行为的重大战略课题。
如果把科学技术当做一种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提高效率解放人类的有效工具和手段。那么语文的教学,和人类本体对社会的认知与改造,则必须由思想的先导和创新来体现。才能催生和达成。
于辩证的思考,立于国民的本体,面向民族的未来。这种神圣崇高的使命,断不是能由一张大学的学历证,和几个人的几篇荣获“诺奖”的几篇被神乎其神的“长篇小说”所能完成的。
如果把“新文化运动”看做是中华民族的一次救亡图存的一次觉醒。那么今天我们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化的语文教学,则正是时下我们立于中国崛起和民族复兴关键档口的有一次思想振作和文化使命的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