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祐年间,在党派之争中,时任翰林学士的苏轼四面受敌,不幸成为了权力斗争的焦点人物,许多人不遗余力地要把苏轼掀翻在地。
朝堂之上赤裸裸的权利之争,那些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令苏轼心力交瘁,且深感厌恶。所以,最终苏轼决定,辞职不干了,或者去外地任职,不在中央干了。
经过几次申请,到了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三月,朝廷准许了苏轼的请求,批准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出任浙西路兵马钤辖兼杭州知州。就这样,苏轼第二次来到了杭州,来到了美丽的西子湖畔。
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七月,苏东坡抵达杭州任职。这又是一个迷人的夏天,又是美丽的江南,真是“浮生一梦,物是人非”啊。谁能想到,在走过了漫长而坎坷的十五年之后,苏轼还能亲临西湖的浓妆淡抹,还能再次沉迷于西湖的迷蒙雨雾。
苏轼为官一生的足迹,北到河北的定州,南到海南的儋州,东到山东的登州,西到陕西的凤翔,他几乎踏遍了北宋的疆土。在地方任上的任期,有的只有任命,还没到任就另有他任了,有的有实际任期,长的有三年,短的则只有数月,在登州的任期最短,只有5天。只有杭州,苏轼两度赴任,前任通判,后任知州,两届相加长达5年之久。所以,我们不得不说,苏轼与杭州之间、与西湖之间有着命中注定的缘分。
当然,苏轼第二次来到杭州跟第一次很不一样。此时,他已经是年过半百的老者了。在经历了乌台诗案的人生低谷和翰林学士的仕途高潮之后,与十五年前的那个青春浪漫,还有一些孩子气的通判相比,作为一把手知州的苏轼,已经是相当的老成了。这种老成的表现就是,作为一把手的苏轼比当年作为二把手的苏轼,少了一些闲情逸致,而更多了一些对民生的关怀。
对民生关怀的具体表现,当属苏轼任杭州知州期间的政绩。我们都知道,“苏堤春晓”是西湖十景之一,而这个苏堤正是来自于苏轼,是苏轼任杭州知州的一大政绩,即“疏浚西湖,挖泥成堤”。
有关苏轼和西湖、和苏堤的故事,我们下回继续。
以上内容来自于《不合时宜——东坡人文地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