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 王俊杰猛
苏东坡与美食,总有不解之缘。
苏轼被贬黄州,却吃出了留香千年的“东坡肉” 。
神宗元丰年间,苏轼被贬黄州。
黄州(今湖北黄冈)是苏东坡的贬谪之所,倒霉之地。黄州盛产猪肉,所以,苏轼放开了吃肉,吃了肉,他的灵感也来了。
于是,苏轼有了前后赤壁赋;有了《念奴娇-赤壁怀古》, 有了《黄州寒食帖》,这都是苏东坡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巅峰之作。
前人固然有“诗穷后工”的总结,但是食肉之解郁闷、助灵感,苏轼却是唯一。
黄州猪肉,对东坡之诗之文,功不可没。苏东坡每逢人生失意之时,往往通过大快朵颐的方式来宣泄郁闷,平复心灵创伤,这与今人类似。女人生气后,就去商场购物,去美食,以发泄心中郁闷。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就是苏东坡赤裸裸的吃货宣言。
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乌台诗案发作,苏轼受到了政1治打压,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官职就是个闲职,忧闷之余,东坡只能寄情吃喝,优游山水。
千古名篇《前后赤壁赋》,其主旨行动,无非是吃鱼、喝酒。只是这鱼吃得雅,酒喝得爽,呼朋唤友,啸聚于明月之下,泛舟于大江之上,这一雅一爽,尽显名士风流。
当然,鱼,总归不是硬菜,更显苏东坡吃货本色的,是那篇《猪肉颂》:“尽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其实就是“东坡肉”的烹饪菜谱,把猪肉切块用火久炖,火候到时,东坡肉自成。
这碗留香千年的“东坡肉”,当初曾深慰政1治上失意的苏轼,至今仍泽惠无数“吃货”。
较之盛唐,北宋的商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唐玄宗时期,是盛唐经济的高峰。当时一年铸钱不过三十二万贯;至宋神宗元丰年间,年铸钱已达五百九十六万贯。
货币的数目,足以反映交易之活跃与商业之规模。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流通纸币,也在宋朝的四川地方出现。
大宋的东京(今河南开封)人口,已达二十万户。按户均五口计,当时东京人口已达一百万;这一百万城市人口,基本上已经脱离了农业生产。手工业和商业应是城市人主要的谋生手段;同时,北宋城市已经彻底打破前代“市”(居民区)“坊”(居民区)分别的制度,面街而市,商、民杂处。
据东京梦华录载,以南薰门赶进牲猪时,“每日至晚,每群万数,止数十人驱逐,无有乱行者”,一日赶进上万头猪,供应百万人的食用,每天一百人食猪一头,可见猪肉已成为普通市民的盘中餐。
宋朝时猪价贱,“黄州猪肉贱如土”,当然东京也不会太贵,由此可见,当时养猪业已经很发达了,这应该是最早的养殖业。【提供肉食的,养牛是为了农业生产】
据《宋今要》记载,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官中御厨使用猪肉四千一百三十一斤,而羊肉达到四十三万多斤,由此证明当时养羊比猪多,羊在百姓饮食中的地位胜猪肉一筹。
当然,这个数字只能说明上层贵族(皇室)贵羊而贱猪,所以羊肉价贵于猪肉。至于平民百姓,不可能经常食羊,但食用猪肉,按东京二十万户日食万头猪算,吃肉已属常态。
按东坡的说法,大家不喜欢猪肉【太腻,小时候那么穷,大家都不吃肥肉,就是这个道理】,烹饪不得法是一大原因。
平民百姓向来就是粗茶淡饭,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那是钟鸣鼎食的贵族才讲究的。老百姓缺盐 没有佐料,水煮猪肉,当然难以下咽。
除了《猪肉颂》流传千年外,苏东坡还有一首诗,也可以称为最好的关于吃的广告:
《寒具》:
“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轻蘸嫩黄深。夜来春睡浓于酒,压扁佳人缠臂金”。
此诗如果放在当今,被某食品厂看到,应该会是最风雅的广告语。
“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这是苏轼的生活格言,也是他真实生活的写照。
在春风得意之时,苏轼表现的是一派风雅潇洒;在仕途失意之时,苏轼食肉的快感是那样直接而强烈,酣畅淋漓。
苏轼,才是完美的人生赢家。
网友评论